本书按禅宗宗派源流及禅宗思想发展历程,以禅宗大师小传、美学思想提要、所录原始文献出处、美学著述、笺注的体例形式,辑录历代禅宗大师的美学著述。本书所录禅宗美学文献,上自南朝梁代,下至清代,大体上按时代先后排列,同时兼顾禅宗之师承体系、宗派源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人生审美论与艺术审美论。在辑录禅宗人生美学文献时特别注重发掘
本书内容:《慈悲道场忏法》又名《梁皇忏法》,为佛教忏仪书。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译自汉文本《慈悲道场忏法》,译者为别失八里人昆尊舍利都统。根据现存的回鹘文写本大致可知其为13世纪初的译本。该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写与定量统计的方法,对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从语言学方面、宗教学方面、文学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本书讲述佛教在杭州的千年历程,各个时期的高僧大德、居士信众传播佛教的事迹典故,以及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后对杭州城市发展、杭州人思想观念的深远影响。
本书主要内容是佛教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按照论文内容分为宗派问题新探、佛教史研究、佛教思想研究、佛教文化研究四个板块。书稿收录了近期佛教哲学方面的学术成果,共约二十余篇文章,展现了学者们的对佛教文化各个研究领域的探索,对当代佛教哲学、佛教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册为第十辑。
本书内容包括对《持〈金刚经〉仪轨》《三观九门枢钥文》《洪州祖师教仪》《洪州宗趣注解显争记》、“南阳惠忠语录”、契丹辽文献的详细译注,后附词汇对照表和西夏文献原文照片。作者通过对西夏汉传佛教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完成了相关典籍的译注,为西夏译本和辽金元时期的汉传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加翔实的文献资料。全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
本书从禅宗众多语录中选取最经典、最精彩、最有启迪意义的语录和案例,并作分类。每一语录,有注释,有鉴赏。全书约100万字,并有相关附录。麻天祥,武汉大学哲学教授。专治学术思想史、佛学。禅宗语录,言简意赅,极富意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本身也是可供鉴赏的文学作品。本书从禅宗众多语录中选取最经典、最精彩、最有启迪意义的语录
本书运用文献语言学方法对黑水城出土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法本西夏文《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卷一进行录文、释读和校勘,尝试整理该文本所涉词语的藏、夏对译关系,对探索译自藏文的西夏文“道果”法文献的研读方法进行了实践。进一步佐证了元明时期中原所传藏传佛教“道果”法早期法本与西夏的渊源关系,堪为研究西夏所传藏传佛教的总体面貌以及
本书在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以方法论为视角,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僧肇“中道思维”与“即体即用”思维的形成进路、理论形态与核心特征,研究僧肇对般若中观学辩证思维、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融合转换的原因、路径与内容,揭示佛教中国化的某些理论特点以及僧肇辩证思维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本书共分八部分,内容包括:禅与日本艺术、从学禅到学射箭、心灵拉弓、不放箭的放箭、以心传心、箭术的大道、结束与开始、从箭术到剑道。
本书为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组织的以佛学研究为主体的专业性学术论文汇编。《普陀学刊》第十六辑以观音信仰的深入研究为特色,分为特稿、观音信仰的思想和文本基础研究、观音菩萨女性化研究、观音信仰形态及传播研究、观音菩萨图像研究、其他研究等专题,共收入十九篇文章,反映了学术界近期的动态成果。本辑收入的论文,包括《菩萨道场、大师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