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和归属于他名下的那些寒山诗是世界文学交流史上**传奇色彩的文学风景与文化记忆。“风狂诗隐”寒山、“机趣横溢”的寒山诗、轰轰烈烈的“寒山热”、如火如荼的“寒学研究”、历久弥新的“和合思想”以及精彩纷呈的“儒释禅道”多元文化,均是**对外传播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也是国际社会通过寒山和寒山诗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文
“明代诗学的中古接受”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论题,这里的中古,特指汉魏六朝时期。明代文人与中古文人,所属历史语境不同,但在追求创作轨范与探索创作心源上,二者有异代共鸣之处。本书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考察明代诗论家杨慎、谢榛、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袁宏道对中古诗人、诗歌的接受,这既是探讨明代诗学特点的一种方式,也是研究中古诗歌
我们讲《诗经》,是把它当成一部文化经典来读。过去我们过于强调它的文学性,结果是注重国风,造成了一种印象,好像《诗经》里就只有一些爱情诗、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诗,这是不对的、残缺的,是“五四”以来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产生偏颇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为反封建,也同时把《诗经》的经典意义反掉了,这是不划算的。可以简单地说,我们这个民族
梁实秋认为,东坡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词学大家刘少雄亦同此论。苏东坡是位生气淋漓、放任不羁的天才。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成尖酸刻薄。东坡一生多情,因为多情,故溢而为词;他的词之好之美,就美好在,他有温厚的入世情怀和超旷的俊逸才思。如何在人生有别岁月飘忽的感伤中,觅得心灵的依归,在时空变
本书以晚唐齐梁诗风为研究对象,从形式、内容、辞藻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与齐梁元素有关的晚唐诗学现象。不仅归纳了晚唐齐梁诗风的主要表现及其随时代流变的规律,分析了晚唐齐梁诗风所涉及作家的出身阶层、人生经历及不同类型,更从体裁与题材的组合方式出发,分析了齐梁诗风与晚唐时代相结合的种种可能。从体裁角度,将晚唐齐梁诗风涉及的体裁分
本书缘于吴向京老师在北大关于“侠义文化的演变”的讲座,它跳出了文学的视野,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去探求侠义文化的演变及其意义。分为启篇、上篇和下篇三大部分。上篇讲侠义之理,下篇讲侠义之史。上篇试图从哲学、社会治理等角度探讨侠的产生以及其存在必要性,从“义”的精神本质挖掘侠的起源和精神特质,并从中国礼制发展和法制史,探讨侠在
本书从语言、情节、人物、文化内涵和白日梦几个方面来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为什么曾经如此吸引华人读者,并且试图带领读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探讨为什么他的武侠小说能够远超侪辈,以及他的作品劝人向善、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心潮诗评集》由武汉心潮诗社、《心潮诗词》编辑部选编。该诗歌评论集,是从《心潮诗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正式期刊)30年来所刊发近千篇诗论诗评中精选出来的。分类编为“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评论”“诗人说诗”“诗事与诗话”“赏析与评点”五个部分。作者中不乏贺敬之这样诗坛巨匠和刘庆云(湘潭大学)、陶文鹏(中科
本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英文对照《长恨歌》原文,第二部分为《长恨歌》日文翻译,第三部分为吴福春《长恨歌》书法精品珍藏,第四部分为《长恨歌》原诗注释,第五部分为《长恨歌》全诗鉴赏。
本书是作者研习诗文的赏析集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挑选历代古诗词名篇名句,以无理而妙、以动衬静、即景设喻、化虚为实、化美为媚、谐音双关等古典诗词手法为引线,一一品读讲解;第二部分运用真题阐述了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的解读策略;第三部分从意象出发,赏析了现代诗作中的沉默、四季、船的意象;第四部分则是历史散文中“婉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