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编著参考五版《中医方剂学》及历代有关方论著作,按照五版《中医方剂学》教学大纲要求,选出学生需要掌握的100首临床常用方,从方剂的方源、组成、用法、功用、主治、症状、方论、病案等八个方面进行汇编。重点是方论的汇编,以综合历代医家方论为主,不妄加阐释或评论,力求奉献给读者以原汁原味的中医思想,以助读者对方剂的正确理解,明
《药征续编》,日本村井椿撰。《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52:药征续编》是对吉益东洞《药征》的补充与完善。《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52:药征续编》分为卷之上、卷之下、附录三部分。卷之上、卷之下考征仲景方常用药物,包括赤石脂、栝楼根、蜀漆、生姜、桃仁、巴豆、蜜、虫、虻虫、阿胶十品;附录则对78种非常用药物做了归纳和整理。
《类经证治本草》,清代吴钢辑,成书于道光七年(1827)。《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53:类经证治本草》以经络为纲,各经以补、泻、温、凉、平、散等为目,共计收药1800余种。各药不分项目,统为直叙,从性味、功用、产地、形态、炮制、诸家药论、附方等方面进行介绍。本次整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道光七年(1827)孤抄本
《中药学速记(应考掌中宝)》一书在传承历版《中药学》每药依次按【主要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知识点进行编写。每章之末,专设“本章点睛”一节。分别从“要点提示”和“问题解答”两方面对本章重要的知识点和学习要点进行归纳提示,对本章的重点、难点或疑点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解析。《中药学速记(应考掌中宝)》重点
本书除极少数条目外,均摘录于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书中分水、谷、造酿、果、菜、禽、兽、鳞、介、虫10类,辑录本草所载之食物470余条,简述各物别名、品种、形状、性味、主治、宜忌等,多附有食治单方。
《寿世新编/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记载临床验方301首,分为外感杂方、疟疾门、痢疾门、妇科、小儿门、目疾门、疮毒门、跌打、中毒、杂方共十个门类。书末附有关于养生保健的《卫生要旨》。本次整理以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道合山房刻本为底本。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9):药征》成书于日本明和八年(1771),日本汉方医古方派医家吉益为则著。分为上中下三卷,书前有作者自序,书后有其子题跋。全书以53种药物为纲,每药下以主治、旁治、考征、互考、辨误、品考等分别论述。对《伤寒杂病论》中药证关系进行了由博返约、另辟蹊径的研究阐释。《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9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26):普济内外全书》由清代杨姓(泄峰桂林主人)采汇历朝名医之帙,精选历代神应之方,编纂而成。卷一至卷七主要讨论外感、内伤、五官、头面诸症及舌苔形图等,其中舌苔部分天头有黑白红三色舌象图28幅:卷八载胎产、乳痈、种子、臁疮等女
《长沙药解/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四卷,清代医家黄元御撰,成书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是书选《伤寒》《金匮》所载药物162种,以药名药性为纲,以仲景某方用此药为目,逐一阐发。每药先述性味、归经、药性特点:再引《伤寒》《金匮》方剂。分析该方主治、病机、证候:继释该药及其组成药物在此方中的功效意义、用药宜忌及制备方法等
《本草经解要》为清代医家姚球所撰,成书于雍正二年(1724)年。《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7):本草经解要》四卷。分草、木、竹、果、金石、谷菜、禽兽、虫鱼、人9部,共收载药物174种,分别论述各药的性味、毒性、功效主治,并阐释药性、归经、药理,条列制方配伍方法。书后附馀一卷为其友人杨友敬所撰,包括考证和音训,考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