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墓群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重要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考古工作以来,经过四十年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发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研究论文。《热水考古四十年》从大量成果中选取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调查、发掘报告和相关研究论文,详细地展现了热水墓群考古历程和迄今为止的主要收获、学术界对热水墓群的基本观点以及热
《穹谷寥星:魏坚北方考古文选.拾零卷》是作者从事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和蒙古高原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的综合性文章自选集。《穹谷寥星:魏坚北方考古文选.拾零卷》分为始末篇、拾遗篇、补阙篇、评介篇、访谈篇、追念篇和岁月篇七个篇目。分别是对多年来若干重大考古发掘项目的始末介绍,对发表的西夏长城考古成果和四十年来辽金元考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与全国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我国考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古浅滩、古河道内发现了40余处古代沉船遗存,沉船考古研究随之兴起。1987年,随着水下考古进入中国,截至目前,先后发现水下沉船遗存110余处,与沉船相关的水下文物点90余处,极大地拓展了沉船考古研究范围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彻底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
本稿件为一带一路文明史迹丛书中的一本。丝绸之路是一条跨越亚非欧三洲的古代东西方世界交通大动脉,在人类文明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本书分为关隘、烽燧、道桥、灯塔等部分。并重点介绍了点缀在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遗址及其保障设施,在翔实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基础上,体现了丝绸之路上文明的融合与互通。稿件定位紧跟一带一路顶层合作倡议,深挖一带一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之一,各方面研究颇多,关于其功能或用途的争议由来已久,但无论何种观点,均是立足于不分尖底瓶大小的结构形态来进行跨时空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本书从形态演变、制作工艺人手,引入设计学相关概念,结合使用方式解析尖底瓶的功能结构,并进行了尖底瓶成型工艺和使用方法的模拟实验,以期对其使用功能有更深人
本书为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区江南文化研究基地成果之一,内容以元明清时期松江府华亭县、娄县为基础范围,搜集、选编这一时期辖区的碑刻、墓志铭资料261通,按政事、水利、学校教育、佛教、道教、人物、其他等类别进行分类编排。此书可供从事相关文史专业的学者、教师和学生阅读与研究,也可以供一般欲了解元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历史文化的普通爱好
本书以考古勘探和发掘所反映的城市形态为标准,以修建于开阔平地且受到后世建设干扰较少的都城曲阜周鲁城、东魏北齐邺城、隋唐长安城和元明中都为考察重点,串联起中国上古、中古和近古时期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都城。并将之与《考工记匠人》对城市规模、边界、路网、功能布局等的规定进行对比,纵向考察了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都城选址与布局特征,
《追寻三星堆》以三星堆遗址为出发点和核心,对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诸遗址进行了踏访和追寻,由此带领我们走进三星堆和它的时代。分上下两部分,上篇美三星堆以三星堆为轴,讲述与它有关的古蜀国神话传说、葛维汉的研究史、宝墩遗址和金沙遗址,重点介绍了20202021年新发掘的三至八号坑的考古发现;下篇由三星堆延展至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
宿白集(六种七册) 白沙宋墓 中国石窟寺研究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宿白讲稿(上) 汉文佛籍目录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 宿白讲稿(下) 中国古建筑考古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 宿白(192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