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看过持璎珞的飞天壁画像吗?有看过巨大而精美的释迦牟尼涅槃塑像吗?这些都来自于敦煌莫高窟。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莫高窟的诞生到没落,再经历重新被发掘的过程,让我们跟着本书一起揭开莫高窟的神秘面纱。莫高窟虽然是被称为世界上现存规模、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但起初也只是用来修行的小洞窟,这一切都
说起陕西的标志性事物,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但是大家都知道兵马俑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让我们跟着本书一起了解一番。兵马俑是古代殉葬用的陶俑和陶马。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秦始皇为自己打造的地下军队。在数十年的时间里,秦始皇命工匠们制作了近万件兵马俑。兵马俑虽然数量多,但是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样的。可以想象工匠们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
本书是宁夏大学张笑峰副教授的研究性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AZS001)“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结项成果,结项等级为“优秀”。本书首次系统整理了《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俄藏黑水城文献》《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文献》(非佛经部分)以及误入《俄藏敦煌文献》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通过重新录
《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一书全面回顾了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成果。 本书主要分为成果展示和研究论文两大部分:成果展示包括“万年”、“慧眼”、“巧手”、“芳华”和“永宝”五个章节,通过全国10个省(市)23家文博机构的50余件(套)文物,系统地展示了我国文物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
该书稿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年学者的学术论文结集,内容涉及贵州北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工业及相关问题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遗存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滇东黔西地区出土东周秦汉时期青铜兵器研究、云贵高原汉文化与土著族群文化关系的考古学探索、云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的考古学观察、唐宋时期川渝地区石窟造像中千手观音的研究等等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BR》本书为此丛书的第5辑,收录了21篇研究论文、4篇考古发掘简报及2篇回忆。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楚文化研究、古
辑录范围:举凡《全唐诗》与《全唐诗补编》中收录的诗人,在出土文献中有墓志者,均在搜辑之列;没有诗作传世,而墓志载其能诗或经过其他文献证实其能诗者之墓志,亦在辑录之列。传世典籍所载而不属“出土文献”的诗人墓志,将另编为“传世文献卷”单独刊行。墓志文本:主要依据《千唐志斋藏志》《隋唐五代墓志滙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洛阳历
本书以考古学文化系统理论为主要框架,从技术-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重新阐释东周之前的青铜兵器。在技术层面上,规避了蒙特柳斯式类型学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渐进演化等预设观念,采纳兼具通则观念和历史特定性考量的物质文化分析方法,提出了青铜兵器形式风格的功能化和美术化两个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