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汉字设计的传承与汉字设计的创新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通过溯源汉字的发展史,挖掘各个时期汉字独特的造型美,来探索现代汉字设计中字体造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为: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机交互等技术如何赋能汉字,使汉字美学在与科技的互动中蓬勃发展。本书特点一是通过提炼、总结各个时期汉字
本书由“墓志源流、形制演变与墓志铭文”;“三国两晋南朝墓志与行草书风的兴盛”;“北魏墓志造像与魏碑书体”;“隋唐墓志与唐楷典则”;“墓志名品书法概赏”;“新出土墓志精品书法概赏”;“鸳鸯七志斋与千唐志斋”;“墓志临习技法简析”;“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墓志书法的创作转换”十讲组成。
晚明万历朝以降,文坛、思想界风气开始活跃起来,涌现了一大批明清史上重要的士大夫。他们又与晚明政坛激烈的党争相融合,展示出晚明时代独特的士大夫社会生活,今天的学界对此亦有所关注。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别集著述,存世尚多,且体量可观,尤其别集中的尺牍内容,往往涉及丰富,是研究士大夫私领域生活最重要的文献。而晚明社会生活研究中的士
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中最有利于书法个性的字体,但难记、难识、难写,导致书法爱好者学习草书障碍重重。为帮助读者练习草书,本书仿古代影响颇大的《草决百韵歌》,以五言歌诀形式,约万字,针对草书学写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难题,如易混淆偏旁部首、易写错字体对比分析,分别开出化解之策,并总结有相关规律和理论,均是作者几十年来习练草书之经验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刻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无撰书人姓名,有碑额,碑额分3行正书镌刻“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12字。正文记载了张猛龙任鲁郡太守时的政绩。碑阴为捐款者题名。原石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
本书收录了褚遂良的楷书碑帖《雁塔圣教序》,并旁附释文。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所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雁塔圣教序的笔画纤细而俊秀,即使是复杂的波折转笔,也是一丝不苟。褚遂良秉承了文人书法家的笔法,在书写过程中却又能把握轻重,灌输力量。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晚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
本书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书法特展暨学术考察活动(十三届国展河南三项配套活动)之一“汉字中原”——汉三阙暨豫地汉隶名碑精粹展的配套作品集(图文结合)。本书内容收录该展全部作品,包括三部分,一是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铭文和画像。二是省内10方代表性汉碑,如南阳卧龙岗三种汉碑、袁安碑、肥致碑、韩仁铭等。三是河南汉代文字
本书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书法特展暨学术考察活动(十三届国展河南三项配套活动)之一“从法度到意趣”——千唐志斋隋、唐、宋志书精粹展的配套作品集(图文结合)。本拟收录该展的精品墓志90方,其中隋志10方,唐志30方,宋志50方,并形成目录。同时收录河南境内其他代表性楷书石刻遗存10件,部分拓片配有学者、书法家题跋,题
本书从字体设计的基本理论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设计原则、商业字体设计方法、创意字体设计方法,再结合案例对字体设计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层层递进,让学习者由浅入深地掌握字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本书还创新性地在创意字体设计课堂中设置有趣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增强其勇于突破局限和思维定式的意识,引导学生关
本书通过研究19世纪的中国艺术史,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历史文物在多大程度上被用来表现中国特有的民族特性与艺术观;二、在政局动荡的晚清,“尚古”这股流风是否受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影响,有意被推动而成为19世纪的文人风尚与时代思潮;三、私人收藏活动的公共意义,除了书画篆刻的创造性与金石学的联系,晚清中国、日本与西方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