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儒刘宗周(1578-1645,后世学者尊称为蕺山夫子)在宋明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现代新儒家唐君毅誉为“宋明儒学最后之大师”,牟宗三也以蕺山为“宋明儒学最后之殿军”。刘宗周通籍四十五年,在仕版者六年有半,实际立朝仅四年,其余时间多在家讲学修道,授徒传业,从游学者百人以上,其中十余位弟子传世有著述文献,如黄宗羲、
《大学》之所以成为“四书”之一,是因其心-身-家-国-天下的内圣外王加购,代表了宋儒的精神理想。晚明政治儒学的展开,与此也是相应的。可以这样说,阳明“致良知”在“心”的本源处唤醒了师道意识;王艮“大成师道之学”所提倡的“安身立本”,使个体之“身”得以挺立于世间;晚明讲会之自称“孔子家”,意味着师道精神的社会化,以东林、
本书既不是注释本,也不是白话本,而是对经典《传习录》原文含义及启示的深入解读。根据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杨军教授给弟子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语言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当代实际,充分阐释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精神,是立足于当代对儒家精神浅近直白的阐释。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古本序、大学问、潘氏四封录序、陈直夫先生南宫像赞并序、鸿泥集叙、鸿泥集叙、田州石刻、东林书院记等。
本书内容包括:大学古本序;大学问;送林布政升任湖广都御史序;潘氏四封录序;陈直夫先生南宫像赞并序;东林书院记;示弟立志记说;与尚谦尚迁子修书等。
李贽和焦竑是晚明在阳明心学深刻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重要思想家和学者。李贽提出以“同心说”为核心、以“学主不欺”和“志在救时”等为主要内容的学说思想;焦竑主张学者独立思考,扫除古人陈腐旧说,“辟取自己胸中一片乾坤”。他们都是晚明时期王学思想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本书按编年顺序,记载了作者多年来探索追寻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心迹与脚迹、学思与心得,这是一本学术随笔,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勤恳的研究精神,结合多年探索阳明心学旅行之路上的感悟,而敷演而成的一本传统文化通俗读物。书稿略分为五辑,共三十篇文章。全书共十二万字,以及五十幅与内容相关的彩色图片。此书的出版,对普通读者认识阳明心学
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幸福?如何找到内心真正的热爱?如何拥有不焦虑的人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身陷于各种各样的苦恼中,往往在世俗标准和内心追求中左右摇摆。而在\"三不朽\"圣人王阳明看来,解决一切生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做人\"这颗种子。王阳明将生活的全部答案,归结为\"做人\"二字--做人,就是做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著名
《王阳明传:此心光明》迷人地讲述了王阳明跌宕起伏,充满传奇的一生。作者严格依据史料、《传习录》和阳明先生的诗作文章,真实再现了他的智慧、诗意,与叛贼、奸臣交锋时的足智多谋和造福百姓的善良悲悯。《传习录》中的许多对话内容被契入传记之中,书中还放入了心学入门经典——《大学问》的译文,《传习录》选,让读者轻松理解心学的基本思
本书是作者在研读阳明心学时做的笔记,整理后发于天涯论坛,获赞无数。与其他阳明心学的书籍相比,本书更侧重于体悟和实践,深入阳明心学的骨髓,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述出来,并尽可能的减少艰深晦涩的译注,是一本即使没有多少古文基础的大众读者,也能看得懂的阳明心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