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印度佛教文献中阿阇世王故事体系总览、印度佛教文献中拯救阿阇世王主题、《沙门果经》诸版本中的阿阇世王忏悔归依故事、阿阇世王未来成辟支佛预言等。
本书介绍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中逐步形成的历史定制、宗教仪轨、金瓶掣签及其法律依据,并进一步介绍了转世制度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表现。本书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照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宗教仪轨中从活佛圆寂开始到灵童坐床和培养结束涉及的各个宗教程序来设计排序的。分为“魂归九天的天梯”“黑帽法师的惊世之举”“护身符中的转世遗嘱”“谁选择
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以英藏斯二四三六为底本,以法藏伯二一四一背为校本;卷下以法藏伯二〇五一为底本,以斯〇一二五为校本。卷上三二七行以下至卷下,见于《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三、卷四、卷五,用作参校本。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为昙旷对佛教经典的注疏、解释,大多为孤本,也无传世资料作为印证,具有极高的
本书收录了唐敦煌草书本《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残卷三卷两种,三件写本均首尾俱缺。现按写本原装形式图片、释文,相对印出,以便对照。书中采用敦煌草书写本原件图版与释文、校注左右对照的形式:左面为图版页;右面按原文分行竖排释文,并在相应位置排列校注文字。释文一律采用《汉语大字典》厘定的标准繁体字,对原写卷中的俗体字、异体字等
《中国佛性论》以中国佛教思想核心之一的佛性论为主题,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全局着眼,将佛性论置于广阔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佛性思想流传、发展的全貌。全书对中国佛教之佛性的起源、演变和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了中国的佛性思想与印度的佛性学说的差别,并借以探讨佛教中国化的成因和表现。本书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
此书为2003年三联书店出版的《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的续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部分雪域亲历记为作者生前的创作,主要包括《略述旅藏蒙僧概况》《西藏三大寺之由来及其组织》《朝山日记,1944年》《藏滇茶马古道纪行,1945年》《热振活佛事件》《尼泊尔游记,1948年》《旧西藏的差徭制度》等文章。作者记录了当年
本书为古籍整理点校类图书。本文集中选编了憨山德清最具代表性的阐释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著作,包括《道德经解》《观老庄影响论》《庄子内篇注》《中庸直指》《大学纲目决疑》《圆觉经直解》《金刚经决疑》《般若心经直说》《起信论直解》《肇论略注》等,对原文采用现代标点、分段,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憨山大师思想及学习中华
《六祖坛经》之修心之道本书是“中华经典之道丛书”之一。《六祖坛经》在中国哲学思想史、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通过解读《六祖坛经》,与读者走上一次中国心学的寻宗之旅,既是智慧的开启,也是心灵的修炼。本书通过重读经典的形式学习惠能大师的理论,让心灵得到净化、美化,得到安顿
《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丹白尼玛传》一书主要讲述了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丹白尼玛(1782-1853)生平事迹,他对历代清朝皇帝都表示恭顺,尊重驻藏大臣,促进了中央与地方、前后藏关系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清道光二十四年,清宣宗令他为西藏地方摄政。为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它的出版将对于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西
本书在注释中引用了大量汉文典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极其广泛,非常珍贵。清末以来,杨守敬、余嘉锡、周祖谟等学者曾关注本书并有过部分利用,但总体来说研究极少。现在整理者以影E印宝永丁亥刻本为底本,参以手抄本残卷,对全书进行校勘整理,并附有对该书的考述,对该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