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中亚粟特人在中国的活动遗迹与历史。全书以山西太原西南王郭村发现的虞弘夫妇合葬墓考古资料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对以虞弘夫妇为代表的古代中亚粟特人的入华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包括鱼国的登场、鱼国之谜的探索历程、虞弘家族及其生平、虞弘墓志中的改刻和佚缺之字、虞弘所戴鱼头冠的新发现、漕国与并州--“鱼”之关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人与社会之间开辟了一个关系的领域,并通过“场域、惯习和资本”三层面发掘“实践、记忆、适应、认同、改革、创新”的场域组合及其对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影响。于是,所谓的“合尺度性”“历史的合力”,在此理论的参与下,变得丰满与立体起来。借助这一理念,也凭借一系列草原母语结晶的字书与经典的场域化识读:《突
本书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主要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搜集整理现存的摩梭各种传统仪式资料,对仪式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表现形式、程序步骤、文化空间、价值功能等进行了研究探索。
撒拉族是元代从中亚撒马尔罕迁来的一支撒鲁尔人在青海不断壮大繁衍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信仰伊斯兰教,因迁至青海定居在今循化一带,所以成为青海省特有的少数民族。该书从撒拉族的族源写到撒拉民族的形成及早期的社会经济概况,再从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的统治写到撒拉族封建领主制的社会状况。其次,全文对循化地区设营立厅、置土司和撒拉族
本书内容:吐谷浑是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之一,这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虽非不是土生土长的西北土著民族,但他们的活动对开发和建设大西北做出过很大贡献。这个草原王国几经沉浮,顽强生存了350余年。史籍上偶有提及吐谷浑的话语,但也仅仅只是只言片语。本书将连缀吐谷浑人残留在历史时空中的真实片段追溯吐谷浑人走过的
本书内容:古代羌人的活动足迹遍及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各地,富饶美丽的青海高原也曾是他们的家园之一。作者凭借丰富的资料,以简洁的文字清晰勾画出从神话到历史中的羌人、从历史中的羌人到当代羌族的发展脉络,从古文化遗存探索河湟地区羌人的生存状况,借神话与甲骨文勾勒羌人与中原地区的早期交往活动,以正史为据,梳理自秦汉以来河湟羌人的繁
本书主要围绕“黎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展开学术论述,在对海南黎族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黎族研究的发端、黎学的概念和形成、海南黎学学科的建设现状进行了概括性论述,分析了黎学学科建立的意义、目标和方法,针对黎学学科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全书最后附上了海南省社科联编制的《海南省黎学研究规划纲要(2009—2015年)》,海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及现状、甘肃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研究、甘肃少数民族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研究、甘肃少数民族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研究、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满文文献是开展满语、中国古典文献学、清史以及其他学科史研究的基础。本书分会话、儒学、诗词散文、笔记小说、史书、文书档案、碑铭等九章,选取清人用满文原创和翻译的书籍、碑铭文献以及各类满文文书档案包括谕旨、题本、奏折、奏片、咨文、咨呈、札文、呈文共29篇,每篇由满文原文、罗马字母转写、汉译、注释、词汇和练习构成,可供高等院
本卷收录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少数民族原始木刻200余件和摩梭达巴法棍8件,散藏于民间的傈僳族音节文字木牌及傈僳族音节文字识字歌雕版等计109件,汇聚哈尼族、僾尼人、拉祜族、傈僳族、佤族、怒族、傣族、独龙族、基诺族、彝族、景颇族等民族的木刻遗存和铭刻类文献,彰显了多民族文化和谐同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客观印证了各民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