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为主的学术论文集。全稿共58篇论文,分六个板块,分别是人物研究、方言研究、民俗研究、戏曲研究、作家研究、地方文史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视角切入,从不同对象入手展开研究,着重考察分析了秦东地区(渭南地区)的历史演变、人文特点、风俗文化及现实发展情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地方志及其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专门性著作。该著将志书、舆图熔于一炉,上自春秋,下至民国,凡重要志书,不论存佚,皆在网罗论列之内。列举有代表性各类志图著作480余部、方志理论家120余人。全书共十二章,*章先秦时期;第二章秦汉时期;第三章三国时期;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第六章两
本书再现了清朝末年成都那段很难说清的城市历史。具体包括浸透古意的城池遭遇“近代化”、从封建旧官场到近代化“立宪”、成都的“维新”和“新政”3章内容。
本书分为根祖、津韵、戏曲、民俗、文玩、教卫等部分,收录了《天津文化的原点》《试论近代天津中西文化的碰撞结合》《从津门唱红华夏》《天津的茶文化》《金编钟传奇之一:溥仪大婚典礼抵押金编钟》《天津青年会二三十年代的体育活动》《北港妈祖庙》等文章。
《四川通史》上自先秦,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书共7卷,400余万字,千余幅插图。经过四川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数十位史学专家四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10年3月出版。本套书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准确、*科学地反映四川历史的权*性著作。本书深入地探讨了四川从古蜀至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
“夼”是胶东独有的村落称谓。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窄巷石屋的田园聚落承载着几代山居人的记忆。或远或近、或大或小的村落生活图景借助文字呈现于《夼里人家》之中,这里记载的是丁家夼人的村落历史和生活,同时也不失为胶东山夼村落的一个缩影。你若本为胶东人,无论现居于村落之中,还是已漂泊远方,相信这些文字都可以让你感受到山夼的气息;
“尚书故里,文化圣地”,西解甲庄独特的地理环境佑护着这个古老的村庄繁衍生息、绵延不绝。李氏家族“耕读传家”祖训代代相传,族人“崇德尚义”的故事家喻户晓。西解甲庄被称作“为官村”“经商村”。从建筑、民俗到传说,一个个故事、一处处遗迹,都在彰显着这个村庄的不凡历史。李氏子孙深爱着自己的家乡,以家族荣耀为荣。文化志的编写,从
目前地理学界一般将六朝地记作为方志的开端,只在绪论中进行简单梳理,文学界则以纯文学学科的研究范式,考察地记诞生的外部背景、地记的文学特色、地记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不足以认知各类地记文献的文体特征以及它与六朝地学知识学术形态的关系。《汉魏六朝地记之文体研究》将以“知识传承与文体变革”为研究角度,将地记放在六朝地学知识的
明代西域史是古代西域史的重要时段,在明代中国史、中亚史、西北民族史、西北边疆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但由于史料的缺乏,这一时段的西域史一直是模糊不清的。这部由沙-马赫穆德?楚剌思于1670年代用波斯文撰写的《编年史》,主要以年代顺序,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从叶尔羌汗国创建起的历代汗的历史和国家重大事件。1976年此书刊布后,一举改
《龙江村志全集(套装共22册)》共包含22册,涵盖了除文华以外(文华为新成立2年的村),龙江镇下辖的全部村落。本套书对22条村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介绍,清晰展现了龙江各村一步一步地从历史中发展过来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