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创造:神话的生物学踪迹/神话学文库》内容源自当今杰出的古典宗教学瓦尔特·伯克特1989年2月至3月在圣安德鲁斯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作者从早期神话和宗教信仰的形成、表现形式(献祭、神圣叙事、等级制等)、本源意义探索以及观念的符号化表达(礼物、献祭、预言和誓言)等方面探讨了对神话与宗教进行自然解释的可能性,提出对现
本书以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神话为研究对象,借助神话理论,以搜集整理的鄂伦春族神话研究丰富学术资料为基础,以必要的实地调研数据材料为支撑,将纷繁复杂的鄂伦春族神话分为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英雄神话和萨满神话四种类型,进行深入的主题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将鄂伦春族的神话与其他民族的神话进行比较,同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
本书以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于广西壮族花婆信仰及其审美观念进行了探讨,力求将这种审美观念与宇宙观、作者所称的时间范式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将历元作为宇宙初始时间确认的方式,进而讨论天元与天时、人元与人时、地元与地中联系在一起,进而说明时中这种天人合一的时间观念,以及由这样的时间观分形的各种艺术表现形态,通过对壮族民众
论文以区域研究为视角,以清水江下游及渠水界邻区域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为主线,通过对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于不同空间场域中、不同人群历史记忆下多样性实践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深入阐释该地域社会民众的生活实践与区域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关联与过程演变。论文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视角,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地方志书、碑刻、族谱等文献,结合王
武陵地区主要位于湘鄂渝黔边区,在历史上就是中原出入西南的重要通道。这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信仰习俗丰富多彩。武陵地区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互动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个多向互动、共生互补的民间信仰生态。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具有长期性、多元性、混融性以及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加强对武陵地
人类哲学的神话原理:终极观与进化论
神话故事是*原始的自助心理学。千百年来,人们都是通过此类故事来解释生命和人性的奥秘。本书精选了古希腊罗马、希伯来、埃及、印度、美洲原住民、毛利、凯尔特、北欧等各文化的五十余则神话、传说,再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加以解读,引领读者一同经历生命的各个旅程。我们可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洞悉故事中所蕴藏的深层意义,并学会化解自身在现
神话历史是体现新史学发展的国际性研究范式。由神灵、英雄与凡人构成的希腊神话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人格化的神灵、神格化的英雄以及卑微如草芥的凡人在变幻无常的命运面前都展现出柔弱的一面。希腊神话如此鲜活,某种程度上,她是一部分希腊早期历史的真实写照;传承者对所有的故事深信不疑,在他们眼中神话就是历史。作者从字母A的涵义和奥林波
本书是基于清代太白山民间信仰(雨神、山神)及其衍生品景观发展历程的解析为基础,力图从中找出清代民间信仰、景观发展与区域社会之间或隐或现的关系。清代陕西众多的雨神中,太白山神成为最具影响者。清以前太白山神的发展状况,是其在清代发展的基础。太白山神产生于汉魏之际,其产生与道教关系密切,但为民众所接受,则是因其与求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