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口众多,文化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习俗也带到汉地。Z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8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张学海考古文集(套装上下册)》是张学海先生关于新石器及商周时期文化研究的论文集。张学海先生是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著名专家,《张学海考古文集(套装上下册)》收集整理张先生重要的考古学术文章三十余篇结集出版,展示张学海先生的主要学术成果。《张学海考古文集(套装上下册)》中文章对鲁故城墓地的墓葬进行了分组,区分了商、周系墓
《长江文明的曙光(增订版)》收录了严文明先生关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和文明起源的文章,从长江流域系列考古发现出发,把稻作农业发生、发展之过程与长江流域文明起源相联系,并从世界文明的高度探讨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区别。《长江文明的曙光》于2004年出版之后,历经15年,相关考古发现有新进展,对长江文明的认识有了变化,严先生据此进
《敦煌谈艺录》是《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特别是一些唐代画家的绘画比较问题、敦煌版画及相关问
《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的遗迹(广州泉州杭州)》从伊朗安息王朝时期中国汉朝张骞通西域抵达安息,中伊两国开始直接文化交流写起,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线索,详细描述了伊朗安息王朝时期(前250—224)、萨珊王朝时期(226—651)、伊斯兰早期(651—750)、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时期(750一1258)以及中国宋元时期,伊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最重要的藏馆之一,朱凤瀚先生主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大规模地系统地对馆藏青铜器整理著录、深入研究,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五个分册,全面展示了国博所藏之国之重器。国博西周青铜器尤其引人注目。晚清陕西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
本書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藏甲骨拓本集,為宋鎮豪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叢編(第二輯)》之一。全書收錄甲骨拓片182片,作者對其重新整理,做出新的釋文,梳理了所收材料的甲骨材質、分期、著錄、綴合及現藏地等信息,並且指出其中出現了新字“”和新辭例“取牧”、“取?”等。本書所收甲骨拓本爲早期拓本,拓制
本书主要分材料篇、人物篇和事件篇三部分。其中,材料篇主要是对本研究所用核心材料骉羌编钟铭文和清华二《系年》战国段简文的整理研究,包括“编钟的流传与钟铭研究的学术脉络梳理及编钟铭文集释”和“简文研究综述与释文校订”两部分内容;人物篇主要是针对编钟铭文和简文所涉历史人物及其历史陈迹所作的考证和系统梳理;事件篇则主要是结合材
本书为配合2020年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展”所出的配套图书。以历史为纲,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呈现了江南陶瓷的发展脉络。陶瓷制品从实用器,分化为观赏器、文房用具等极具艺术审美的各种器物,陶瓷也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标志。书中用原始瓷编钟、东汉瓷器、西晋青釉蛙形水盂、南朝青瓷莲花尊、唐代秘色瓷、北宋越窑摩羯、南宋官窑弦纹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