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治理结构及其转型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研究议题。本书基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历史框架分析得出,前工业社会的治理结构是一种“立体结构”,工业社会的治理结构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而在未来的治理变革中,我们需要破解中心—边缘结构,走向多元治理主体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
在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中,“农转非”意指公民的户籍管理类别由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农转非”群体则是指实现了从农业户籍到非农户籍转换的人群。“农转非”群体作为“摆脱了农民身份”的人群,他们与迁出地村庄间仍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探讨“农转非”群体与村庄的关系和理解他们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逻辑是本书的研究主题。
该本书以共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体化国家为根本目标,从民族伦理视野来展开西南地区公民政治认同研究,把公民政治认同对象即政治体系具体化为由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与机构、政治行为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主体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及政治参与行为的方式,从心理和实践层面体现其政治认同状态。以抽
本书在反思经典组织理论和行动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中国乡镇干部行动分析的理论框架。作者通过长期田野观察,生动地呈现出乡镇政府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境,进而考察了这些规则对乡镇干部行动的形塑性影响及其内在逻辑。这一行动视角的乡镇干部研究有效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基层政府日常行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推进行政学理论本
本书从殡葬改革背景的严肃现实出发,研究目前经济社会背景下推行的殡葬改革,对殡葬业性质初步进行了界定,并对互联网殡葬服务的行业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殡葬业的结构状况以及面临的困境;殡葬业禀赋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内在需求;当前互联网时代殡葬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殡葬业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通过关注近期各种互联网技术的
公共领域冲突,是指涉及公共事项和公共利益而产生的冲突。在中国,它主要表现为由环境污染、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医患矛盾、社区管理、公共交通、治安处罚、城市管理、网络管理和社会政策等问题引发的冲突。与私人领域中的冲突不同,公共领域中的冲突牵涉面广,参与者多,容易形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而且政府经常成为冲突中的一方。对公共领域
本书“文化篇”主要调查华侨华人海外办学以及传承中华文化的情况;“经贸篇”主要调查华侨华人的企业经营,以及他们面对外部经济形势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专题篇”探讨了马来西亚的华人结社与政治参与问题,以及华人世家进行慈善捐赠的情况。全书通过以上三个专题全面把握目前华侨华人在海外的最新生存状况,并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华侨华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也必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书共分为六章,剖析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倡议、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的产业实力和产业布局、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以及各侨乡如何发挥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19)》基于较为翔实的数据,从慈善组织认定、公开募捐、公募平台运营、慈善人才培养、慈善文化传播、地方慈善立法等多个层面对广州市2018年度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与解析,立体呈现了广州市在创建“慈善之城”实践中的经验与做法,为其他城市推动现代慈善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参照样本。
海东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是青海省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对近年来海东市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历程的回顾、总结和升华,旨在通过总结提炼海东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丰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论和实践贡献“海东智慧”和“海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