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本刊在服务河北大学“燕赵文化学科群”建设的基础上,秉承校训“实事求是”之精神,推动燕赵地域文化研究,进而弘扬和发展燕赵传统文化精神,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及精神支持。作为文学院主办的刊物,本刊将以文学等人文学科研究为基础,开设地域文化研究、域外博览
20世纪20年代的东山是风云际会之地,许多重要人物都曾居于此: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苏联顾问鲍罗廷与加仑就曾居于新河浦的春园,孙中山、周恩来均曾坐电船到春园找鲍罗廷等顾问开会;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在东山居住长达一年;彭湃在东山创办了农讲所;刘少奇也曾在越秀南路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从事工人运动,并在广州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
本书期望从东亚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都城”的研究视域出发,在“东亚都城时代”形成与解体的背景中,发掘长安都城空间在日本的复制与挪用,及其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引起的连锁性反映。在横向轴上,本书选取了汉诗、日记、说话、绘卷、物语等文类,通过探讨不同文类在表现长安都城上的等级关系,深度剖析了汉文学与假名文学这两种不同书写载
本书由相差八岁、性格迥异、为人处世截然不同、思维观念存有极大差异的常人春(兄)、常寿春(弟)的两篇口述组成,主要讲述两位“文物人”即“在理的”祖父常晓茹的传奇故事和北京民俗专家常人春的成长过程。作者综合考虑被访者叙述的完整性和研究视角的深刻性,采用历史学方法,将分析、评论、考证以史注、按语、附录等形式补充正文,营造出一
《东北专电:大公报里的政声与民生》是一部对1945至1948年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国运民生《大公报》新闻记者所做的报道的叙事与评价。该书作为《北平电话:大公报里的战局与时局》的姊妹篇,按照年月顺序叙事,摘录了大量的当年大公报专电、通讯原文,并以“东北专电”作为书名,帮助还原了当时发生的各种事实,具有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从人生棋局的角度来读古之史书,读古人之史事,能使今人学会将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化为己用,启迪智慧,有助于自己的事业管理与人生发展,可谓善莫大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是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郦道元(公元472-527年)对荥泽古城的定义。而富冠海内的“富”和天下名都的“都”都是上自距今五千年前的
本书脱胎于小校场年画,却是从年画的内容,以及制作传播销售等情况中揭示晚晴上海的风物风貌,介绍最早实现城市化的上海的市井风情。作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终结地的上海,小校场年画自有其和他地年画诸多的不同之处,而城市化和商业性正是它的*大特色,纲举目张,其他一切都能豁然开朗;而注重年画作品的个案研究,并将其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进
《鸣沙丛书·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作为一个整体,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写作于不同的时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可以说是作者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叙事到
在日本,提到洛阳,人们常常附加一句:“原来是《三国志》中的洛阳啊!”或者“杜子春的城门还好吗?”这种亲切与关怀,仿佛这不仅是中国的古都,也是他们心灵的故乡。从古到今,日本社会处处可见洛阳印记:“洛阳”是京都的雅称,“上洛”在日语作为“进京”的同义词,一直沿用至今;奈良大佛分明可见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的影子,让远渡东瀛弘法
近代青岛是近代山东乃至全国风云变化的聚焦地区,是带领我们打开中国近代史之门的一把钥匙。历经德租日据、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交替统治,近代青岛曲折走向城市现代化,本书立足近代青岛政区变迁、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层、市民社会生活、帆船运输以及布衣儒者个案等视角,借鉴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从社会结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