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家,是中医的现状,中医师只管开方,中药师只管药物。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运用中药,作者编写了此书。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探寻中药功效来源之秘,从中药的阴阳属性、五气、五味、物质构成等方面揭示了中药的功效。下篇揭示中药临床应用之律,包括单味药应用之律,药物配伍应用之律,处方用药之律,处方的谋略等内容。语言生动、平实,
什么是中草药?中草药有哪些种类?它们各自有什么医疗及保健作用?普通百姓应该如何识别、购买及采集?为此,作者根据市场调查和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编写了此书。其目的是帮助普通百姓,能够在市场上买到真正合格的中草药。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及中药爱好者学习参考使用。
中药材习用品是指来源与正品不同,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亦属于混淆品种。其所含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均与正品明显不同,严重地影响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本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广东、广西、香港与澳门的常见中药材习用品54种类。从本草考证入手,考究古今用药的渊源及其合理性,并从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包括毒性)
《揣摩有得集》一卷,载方101首,包括小儿科37首,妇科21首,男科33首,外科秘传奇方10首,涉及儿、妇、男、外科等病证的治疗方药,并载戒毒与戒烟效方,均为作者『三十年历经亲验之方』。其中,『男科』方药实多用于治疗内科病证,外科秘传奇方中杂有治疗痫证方剂。张氏临证承薛己父子,重脾胃,滋化源;宗王清任,主张气通血活,疾
《生草药性备要》,清代何诔撰本书为岭南中草药专著,*早系统总结了岭南民间中草药使用经验,颇具地方性特色。该书分上、下两卷,共记载生草药311种,多为《本草纲目》未收的粤东特有草药,分别从性、味、功效等角度对每昧中药进行概括,并附偏方验方八首。本次整理以清代守经堂刻本为底本。
《芷园臆草题药》,明·卢复著。原名《读药性题后》。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通过分析类比药物的形态、气味、色质、生长习性、命名等与功用主治的关系,阐释47种常用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机理。尽管所论药味不多,每味药的文字篇幅也很有限,但其对药性的比类分析极具传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古代中药药性理论,对后世中药药
《药理近考》共两卷,主要辑录先贤典籍中的药学理论及用药方法,兼以介绍家传用药经验。上卷阐述药物补泻及汗吐下诸法之辨证用药、正治从治、五脏五味补泻、引经报使和脏腑标本用药式等,共十论;下卷分列七方、十剂、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沉浮、四时用药、妊娠禁忌、反畏等,共十三论。
《青囊药性赋》由明代罗必炜参订。《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34):青囊药性赋》分为三卷,为歌括类入门医着,主要包括常用药物性味功用、归经引经、升降浮沉及经络、脉象、诊法等歌诀。本次整理以明闽建书林黄灿宇刻本为底本。
《本草详节》共12卷,分草、木、谷、菜、果、金、石、水、火、土、兽、禽、鳞、介、虫、人、服用17部,载药896种,其中正697种,附药199种。每药首录性味阴阳、有毒无毒、产地、生药形态、归经、相使、相恶、禁忌、炮制等内窀,次述功效、主治;末为按语,阐述治病机理、配伍应用及用药宜忌等。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年(1681)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22):本草分经》以十二正经、命门、奇经、不循经络杂品、附余十六篇分述八百余味中药。各籍载药除按归经理论统领诸药外,又将药品分成补、和、攻、散、寒、热六类,对各药简述其药性、主治功效。最后为“总类便览”及“同名附考”。本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年(1840)姚氏刻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