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借助梦使诗更有意境,或更加隽永,或更加低沉,或更加豪放。诗人借助梦使诗更有韵味,或缠绵,或怨恨,或无奈。诗人借助梦使诗更有哲理与禅意,或命运生死,或人生有无,或思想因缘。这就是梦,这就是艺术,这就是美。唐诗宋词中的这种艺术让我们享受、荡漾,这种美让我们欣赏、陶醉!观唐宋诗人,梦生俱来,相伴始终;读唐诗宋词,梦自而来
本书以一种视文学为生命的同情眼光梳理有明一代270余年的诗歌历程,对明代诗歌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方位观照,打破了原先将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粘贴于历史背景上具体分析的机械性研究框架,突破了以往“一代有一代文学”理论的羁绊,在社会现象与思想学术的交织考察中还原、构拟明诗的文学生态,开掘、诠释明诗背后的生命存在、精神内涵、文化意
词是中国文学体裁中极具艺术个性的韵文形式,宋词是极具艺术魅力的优秀文化遗产。本书立足于诗词比较,把宋词的艺术个性概括为四种审美特质:由长短句错落、奇偶音节错落、韵位错落形成的节奏之美;由女性题材的主体地位和女性演唱的传播方式造就的阴柔之美;以惜流光、思华年、美人迟暮、众芳芜秽、流连光景、惆怅自怜为主题的绮怨之美;以婉转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对唐行研究。首先为总括,对唐诗的文化环境、总体状况和美学特征行了研究。接着以时间发展为顺序,分别研究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五个阶段的诗歌。下篇对宋行研究。其中,首先对宋词的总体状行分析括宋词形成的文化背景、发展状况与艺术审美特征。然后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对各个时期的宋词创作情行了研究。
本书以六盘山地区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交代了六盘山地区民间故事的社会文化背景;勾勒了六盘山地区民间故事的内容轮廓;分析了六盘山地区民间故事的特征、价值,探析了六盘山地区民间故事中“蛇郎型”故事、“弃老型”故事、“西天问佛”型故事的文化密码、文本渊源与故事形态;调查写定了六盘山地区代表性民间故事《白鹁鸽玲玲》的典型异文并分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吴融的身世交游,吴融诗歌的特色分析以及吴融诗歌的流布与影响。其中,对吴融的师承关系、同代交游以及后世影响的考证和研究是本书的重要内容。诗歌之外,笔者试图从晚唐诗人诗作的传播状况与规律入手,分析晚唐诗歌不同于初、盛、中唐的独特的传播范式。本书也将吴融作为一个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个案加以剖析,尤其是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称等,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酬唱(唱和)诗歌是诗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艺术书写。对酬唱诗歌的多维度研究构成了酬唱诗学。本书选择从文学维度、社会学维度与文化学维度构建酬唱诗学。文学维度力图突显的是酬唱诗歌的本质、功能与意义、审美取向与标准、文学性,建立其不同于独吟诗歌的酬唱诗歌理论;社会学维度考察的是酬唱主体之社会身份、关系、目的与社交场合等社会学元素,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谈论古今,在作者的引领下甄别下,无论神圣仙佛还是妖魔鬼怪,无论光明正大还是阴谋诡计,都能在一览无余之际看见弦外之音,令读者见到一个不一样的西游,以引起对《西游记》的别样思考。
本书收录了:徽宗皇帝、钱惟演;寇准;林逋;梅尧臣等人的作品,主要内容包括:醉落魄·御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无言哽噎)、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玉楼春(锦箨参差朱槛曲)、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踏莎行(春色将阑)、江南春(渺渺)、点绛唇(金谷年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