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南京大学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系列讲座录音及讲稿整理而成。八讲的主题撷取先秦到清代颇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以点带面,娓娓道来。每一讲都从一个侧面入手,体现出各人对文学史的理解,而且在专题及讲法的选择上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风貌特征,展现了南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
本书致力于向读者呈现二十世纪早期(1900~1932)中国文学史编纂学确立自身学科研究范式的历程。当时,在中国史学研究界中新出现的研究范式极大地影响了刚诞生不久的中国文学史编纂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史编纂模式的发展变化。本书内容包括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与动因、文学史的史料运用与编纂体裁、从事
本书从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景观展开研究,对留学归返本土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行透视及思考,并以此把他们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置放在世界性与本土性两个维度上给予多元观照和整合性研究。不仅探讨在中国与外域、传统与现代之间他们据守世界性眼光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诉求,同时勾勒出他们在世界性与本土性之间行走的文化逻辑系谱
  《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三版)》以作家作品为中心,选择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若干闪光的亮点和精华,也就是成就、影响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加以论述,以生动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文学民族传统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艺术的高度成就。若将涵藏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视作一条历史的长河,那这十五讲不过是激流中涌起的若干耀眼的浪花,远不
  《思想与文学:中国文学史及其周边》从中国文学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出发,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力图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上探索和挖掘文学发展的真正动因和创作主旨,希望能从多种角度和更高层面,揭示和阐释文学史发展不同阶段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学面貌和特点,进一步推动文学史研究的发展。全书共十九章,探讨的重要问题
作者对上海文学有着长期的关注,与当代上海作家保持着密切的互动,曾任《上海文学》主编,对海派文学在新时代的界定、社会意义和发展方向既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和理论建树,又有细致入微的文本细读,对海派文学的发生、发展、传统、特点等均有阐述。本书选取作者论述当代上海文学的论文,并分为三辑,辑为理论性论文如《海派文学的传统》《海
《西学东渐与晚清语言文学》系段怀清辑相关论文而成,按群体与文学之关系分为三部分,一述晚清来华传教士,二述口岸文人代表王韬,三述其余口岸文人如沈毓桂、孙玉声等,结合各自文本及行动,梳爬理清语文变化发展之脉络线索,探究历史成因及文学发展要素。该著作以晚清上海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王韬、邹弢以及海上漱石生这三代沪上作家的个案
中国古代文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文人士大夫趣味的理论化形态,我们通常熟知的那些古代文论范畴,诸如气、神、韵、妙、味、骨等等,莫不与文人士大夫的趣味密切关联,都可视为后者的话语表征。中国现当代文论发展则与现代知识分子趣味有着密切关联,是现代以来中国人“图存救亡、振兴中华”主导精神在文论话语上的显现。因此,探讨中国文论史的发
《日本文学汉译史》是国内外第一部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著作。全书将日本文学汉译置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以翻译文本为中心,把日本文学汉译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围绕各时期翻译选题的背景与动机、翻译家及其翻译观、译作风格及其得失、译本的读者反应、译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论述,揭示了日本文学如何被中国翻译家创造性地转
本书是由近代学者凌独见编写的一部中国文学史教材,20世纪2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学教材出版,也是中国部以国语命名的中学文学史教材。本著作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国语讲习运动蓬勃开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国语为述史准则,对中国从上古到近代几千年来的文学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试图从文学方面解决当时的国语普及和新文化建设的问题。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