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是按《新华字典》里的文字顺序进行编排,同时囊括了《新华字典》里的全部文字,并对手编的8000多个汉字逐一考证,然后用简帛书法艺术重新创作。一字一页,加上拼音音节索引、部首检字表、前言、题拔等,共约6400页,初步拟定全套4册出版。本书为《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第三部,约1600页。
本书收录金石学家周季木历年所得古代刻石131品,所收文物年代上起周秦,下至晋宋,精拓缩影石印,前有周氏编目,并详载原石尺寸及著录情况。
本书以北宋《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与现代古器图录所载器物的形制、纹饰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商周礼制文化的问题,尤重考察器物与礼制文化的渊源关系,内容包括:饕餮纹文化意义考源,火纹文化意义考源,古器图录所载觥、匜考辨,古器图录所载乐器及相关文化考释等。
《清华简与先秦史事探研/光明社科文库》立足于清华简,选定商周若干问题为突破点,就事件性质、起因和实际影响给以动态分析,揭示了某些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及相关制度的变动轨迹,通过对对清华简《系年》的研究,主要以晋、楚两国为主线,对其涉及的历史事件展开多角度的思考,同时讨论了《系年》、《春秋》三传、《国语》、《史记》之间的关系
《丹霞集:考古学拾零》为严文明先生近年论文集70余篇,内容涉及考古学科建设、人与自然、早期中国、学术论稿、学术研讨、考古忆往、怀念师友、祝贺与期望、书序、访谈录等十部分。其中涉及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早期中国、聚落考古等。
本书全面而详尽地发表了截止至2007年泸州地区出土的画像石棺资料,在客观的文字描述的基础上配以拓片、线图和照片,让读者立体的了解画像石棺的情况,并对部分图像进行了解读。文中的解释主要以同类图像的榜题为依据,再参考文献,以了解图像的内容、背景和来由。在介绍画像材料部分除图像解读外,尽可能予以客观介绍,不夹杂著者的主观看法
2005年4~9月,为配合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江苏省句容浮山果园片区发掘了3个墓群的8座土墩墓,发现墓葬、器物群等遗迹103处,出土各类遗物1100余件;其中仅浮山果园D29就发现墓葬45座,是迄今为止发现墓葬最多的单个土墩墓。在土墩墓的形制结构、丧葬习俗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江南土墩墓及青
2005年4~9月,为配合宁常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了寨花头村6座、周岗村2座土墩墓。8座土墩墓共发现墓葬95座,器物群50组,灰坑12座,房址4座。出土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硬陶器、软陶器、玉器等共1334件。在土墩墓的形制结构、丧葬习俗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江南土墩墓及青铜时代江南地区社会结
2005年4~9月,为配合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江苏省金坛薛埠片区发掘了5个墓群的22座土墩墓,发现墓葬、器物群等遗迹206处,出土各类遗物1400余件。这次发掘还原了青铜时代江南土墩墓的营造过程,并且对土墩墓的形制结构、丧葬习俗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廓清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土墩墓的模糊认识,对土墩墓的
《在兹中国》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典藏中国”系列图书的开篇之作,收录了99件/套主要文物,从不同侧身向中外读者展现了中国文物的重、美、魂、气,力图描绘古老中国底蕴深厚、多元一体的过程,发掘当代中国文化多样、和谐文明的历史渊源与必然。本书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典藏中国”系列图书的开篇之作,收录了99件/套主要文物,从不同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