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功能研究,是了解史前人类生存方式、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其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方法就是微痕分析,即通过显微观察技术对石器标本上肉眼不易辨别或无法辨别的痕迹进行观察,进而推测出工具可能的使用部位、运动方式及加工对象。本书作者是国内目前致力于石器微痕分析的主要学者之一,本文集收录作者6年来完
百件精品文物卷
《旨归汉道》内容大致分为文化与文明、帝陵与陵寝制度研究、王侯与中小型墓葬研究和书评四个部分,从考古资料出发,辅以文献记载,阐述了东周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演进模式从“多元一体性”向“统一多样性”的转化,而“统一多样性”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时代的基本特征。同时,基于海昏侯墓、东汉帝陵、曹操高陵、西朱村曹魏墓等汉代陵墓典型案例的
源于古代印度的雕刻石窟活动在传入中土后,形成了遍布各地的石窟网络,这些中国化的石窟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线路发展。产生于南诏末期、大理国初期的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远承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风格,又处于四川广元、巴中、乐山和大足石刻等组成的南线的末端。剑川石窟产生于南诏、大理国时期,是南方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在云南传播并与本土宗
本书通过对各类动物纹装饰的分类研究,梳理出它们在北方地区的发展演变脉络,揭示各种动物纹的时代性特征及地域性特征。并对新疆地区和境外草原各地的动物纹装饰特征进行梳理,为中国北方动物纹深入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的背景和参考。
《月朗山高——元代青浦任仁发家族文物集萃》是一本比较全面地反映任仁发家族遗存文物状况的图录,能让读者了解这一江南文化历史上的著名文化世族的风貌。青浦这座江南水城,地处上海西大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审美的角度看,历史上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宋元时期绘画的作者大都为文人,集诗人、画家、书法家、学者、官员于一身,
《陈仓记忆》一书来源于“陈仓记忆”文物陈列,是陈仓历史记忆片段的再现。历史信息本来连续不断,由于时间漫长记忆成为了片段。文物是历史记忆真实的写照,是历史记忆的储存器。《陈仓记忆》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陈仓记忆”文物陈列设计,共分“史前陈仓”“历史陈仓”“镜鉴苍生”三部分,所选的266件器物基本是展品中的精品。通过设计者的
本书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张崇懿所编《钱志新编》和其手稿之合集。前四册为手稿,有文无图,后四册为木刻本,图文并茂。前四册为吉林图书馆馆藏孤本,后四册内容曾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图文丰富。两相对照,有研究价值。
本书以国家博物馆的三十多件馆藏文物为载体,讲述一连串不寻常的相关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主要片段,涵盖了红军长征之路上的方方面面,每则故事后面都会配有一张文物图片。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书收录了丁亚平电影史学代表性论文四十篇,内容涵盖电影研究现状、电影史、各题材电影发展等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