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聪谐(1781―1859),字律原,一作律元,号栗园,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为官直声甚著,为时人所称。咸丰八年卒。杨曦,安徽安庆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有不为斋随笔》十卷,为光聪谐一生读书心得之汇聚,有光绪十四年(1887)苏州藩署刻本。内容遍及经史、诸子、诗文、地理、碑刻、风俗
《共品香茗》是一部文史随笔集。全书共分五大部分,作者立足江南文化重镇上海松江的人物典故与地理风貌,对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文人的立论、故事、作品(包括书札)进行解读与推介,比如,关于江南松江的地域、沿革与风物的记述等。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一些朝廷大臣、地方要员的襟怀与智慧,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文人学士(如陶宗仪、徐阶、陈继儒
本书为海派作家马尚龙又一部以“观察上海”为主题的文化随笔集。全书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收录了二十余条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包括“人参吃饱啦”“24根肋排骨弹琵琶”等,作者将俗语形成的环境与应用场景等娓娓道来;第二部分是对过往弄堂生活的描述,在该部分中,一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弄堂生活跃然纸上,“马桶拎出来”的悠扬叫
《读是一种幸福:梁晓声谈读书与人生》汇集了梁晓声谈读书与人生之路的经典散文,文字真诚质朴、幽默温暖,作家的笔在坚与柔之间变换,从心态上精神上感情上紧贴大众。全书有3辑,45篇文章。辑一为“书中岁月长”,主要讲述书籍对作者生命“底色”的影响、读书的思考与写作的感悟。读书有什么方法,写作有哪些“窍门”与“规律”,皆可从中获
《乌镇的倒影》收录了张抗抗从20002022年的散文代表作,包括《白色大鸟》《苏醒中的母亲》《石砌的史书》《西拉沐伦河漂流》《君子不独乐》《乌镇的倒影》《鸣沙山听沙》等。作者用优美又富有思辨的语言,描述了南方的风土人情,在对景、物、人、事的细腻刻画中,渗满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激情、理想。文章与其小说作品形成互文文本,笔致
《牡丹的拒绝》收录张抗抗发表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50余篇散文代表作,记录了作者青年、中年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的代表作有《地下森林断想》《橄榄》《夜航船》《遗失的日记》《故事以外的故事》《无法抚慰的岁月》等,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情怀透视人类心灵,在温婉优雅的文学气韵中传递作者的独立思考。作品纯朴自然,起伏有致,
本书收录张晓风52篇近作,作品由日常生活生发,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自成一格,广博的视野中见坚实的学养,睿智的思考中饱含深切的情感。日常事、平凡人,一草一木,在张晓风笔下均自成风光,典雅隽永。如在《在D车厢》,作者搭乘英国火车时遥想《自己的房间》与吴尔芙,以及《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巴斯妇人和作者乔叟,宛如一场宁静的英国文学
《一万种修辞》收录马拉散文多篇,共计约15万字,全书作者充分调动多年生活积累,以肉身之体验书写乡土变迁、亲朋故旧、世相人心及过往情感,体现出对人世间的深刻理解,同情与悲悯。在选材上,以点带面,将个人境遇置于历史的空间之中,从而让全书具有了时代的纵深感。文章通过不同的切面,深入地展示了时代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历史
本书是关于童年与家乡的人事之散文集。全书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四川冕宁县城为背景,以一个叫县联社的居民大院的百姓生活为主轴,以县联社为舞台布景,构筑起全部文本。县联社大院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庞大复杂的生活空间和记忆空间。作者从小城叙事入手,多向度展开,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川冕宁县城的风貌与世情进行文学描绘,
散文集《茶溪听雨》精选作家何显玉离开繁华都市,“归隐”九华山茶溪小镇四年间创作的散文五十余篇。按作品内容分“茶溪岁月”“山河故人”“星霜荏苒”“万物有灵”四辑。这些文章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乡野的气息。“茶溪岁月”记录了作者四年间在茶溪山中一砖一木修建何园,开挖荷塘,开荒种地的自然纯朴生活;“山河故人”充满温情地追忆亲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