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是当代生态美学的奠基人。他在生态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等研究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造诣.生态美学作为我国新时期美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收获之一,曾繁仁教授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成果。曾繁仁文集共五卷,将曾繁仁先生几十年来对生态美学的研究成果系统收录。分别为第一卷:生态
中国美学是在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中国历史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美学史》分为上下卷,整体梳理了中国美学发展历史阶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上的重要思想、代表人物等。上卷为先秦两汉编,依据人的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根源这一基本观点,论述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线索,确立中国美学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认为在禅宗诞生之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z具有人文精神、z有教养、z有思想的朝代之一,有些历史学家将之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它结束了残唐五代乱局,使中华大一统的主体文脉得以延续,又在诸多领域独具开创性,深远影响到元明清乃至近代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陈寅恪先生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士人集体展现出“文以载道”“先
本书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讲述“美是什么”。九个讲座分为六个专题:第一个专题为“美在神奇的古希腊”,讲了古希腊美的起源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巨头”关于美的思想。第二个专题为“两条美的线索”,从西方转到中国,梳理了中国美的两条线索,即儒家的秩序美和道家的自由美。第三个专题为“魏晋风骨”,以酒色、生死和书画三个切入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献给青年朋友们的美学作品。全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平易近人的语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最后提出“人生的艺术化”这一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朱先生将自己的深刻体悟融入质朴诚挚的文字中,带领青年朋友们在美学世界里慢慢欣赏与探寻。
《艺术学研究》以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架构为主体,聚焦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力图以敏锐的学术视角观照前沿热点问题,以生动的形式展示知名学者的学术风采,以多元的见解探索艺术学和交叉学科建设发展的路径,以开放的理念促进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良性互动,以丰富的成果呈现各艺术类别的学术景观,为艺术学及相关学科可
《美学原理)(第二版)是关于美学学科的简明的导论性著述,以简明清晰的学科构架、删繁就简的理论阐述和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为读者呈现美学的粗略概貌。为适应当下高校各相关专业开设美学课程的新需要,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以适应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涵养自身美学理论素养的新需要,贴近当代大学美育和中学美育的教学实
本书以美妆为接入点,介绍了化妆品、整容与女性之间的种种文化关系与历史。本书始终相信身体是一个宇宙,是在构造中作为无尽装饰的有效力量。作者维根斯坦将媒介研究和身体批评、精神分析、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和媒介研究等理论相结合,分析面孔如何作为凝视的媒介,并与社会、历史、文化、媒介、认知、艺术以及影院等发
这个美学论集共收录论文8篇,作者对诸如美与人的类本质之关系、美感的历史及社会属性、美感中的感性动力与理性结构之关系、美的本质等诸多聚讼纷纭的问题,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可以看到,高尔泰先生不仅熟稔康德、黑格尔等经典美学家的论述,而且勇于吸收卡西尔符号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等现代理论,以清晰、晓畅的语言阐扬美是自由的象征这
美是“理想形式”,还是“气韵生动”?本书选取了诸多能够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艺术元素,例如王微、米芾、石涛的画论以及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传统国画,并将此与自柏拉图—柏罗丁直到黑格尔的西方美学观加以对照,以此揭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乃至最根本的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2016年曾推出平装版,此次为精装版。一次中西美学理念的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