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研究论丛》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办的关于阿拉伯研究的集刊,内容聚焦于广大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外交等方面。本刊以阿拉伯研究论坛为依托,选取学者于论坛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编选成册,以有益于国内阿拉伯研究的积淀。本书是第12期,分为国别和区域聚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两
日本全史
本书是-部人类学著作。此书是作者于二战后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报告整理出版后,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全书共十三章,附一些日本词汇的注释和全书索引。本书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学到传统。作
本书主要收录2010年北京大学伊朗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伊朗学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的论文,共23篇。论文内容涉及中伊之间自古以来的科技、艺术、语言、文化交流,对古代伊朗和伊朗-波斯文化辐射地区的历史图景的还原,以及对外来文化被汉语世界吸收与改造情况的研究。历史资料和新出文献的充分利用体现了研究的深度,汉语史料和
安纳托利亚勇士:赫梯人简史
本书讲述了追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西亚社会组织在神权背后王权的力量,在整个青铜时代,多样性的文明在战争与和平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造就了人类第一次伟大的国际化时代,然而,自然环境的恶化却可能导致人类已经成熟的文明不可思议地瞬间崩溃。本书以文物实例见证了这段西方历史,在讲述事件故事的过程中建立学术意义,以国际化、客观化
《武士道》一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由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幼年时亲自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说,他在介绍时,与别的外国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过是个“辩护律师”不同,“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态度”。的确,我们在读到他所
本书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援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相关理论,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宏观的视角与微观的视角结合的方式对江户日本人身份建构的思想根源、形成过程、内容和特点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除“身份建构”“文化民族主义”“他者”等研究身份建构的常用概念外,本书提出了“我们认为”“风土”“
坐落在南亚的印度一直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德里作为印度名城,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同的王朝在这里兴盛又衰落。当地人认为这座城市里满是精灵,它们守护着这座古城,使它历经一次次倾圮之灾,又浴火重生。威廉·达尔林普尔以令人好奇的精灵作为引子,讲述他在德里旅居一年发生的有趣故事。书中既能看到当代德里的有趣面貌,也有对现存
本书是第一部多卷本的日本通史,分为上古卷、古代卷、中世卷、近世卷、近代卷、战后卷6卷,集中国内学界日本研究的主要力量,对自远古至21世纪初叶日本的历史做了全面地研究和论述,是日本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是学界日本研究成的集中体现,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