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陶瓷的生产与使用,中国古代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历史文献,它既包括了陶瓷本身上留存的文字、图案,也包括围绕陶瓷而产生的诗词歌赋、诉讼纠纷,还包括对陶瓷生产和收藏进行记载总结的各类专著。内容之广,几乎无所不收,存世之多,几乎每朝皆有,但论述对象却又十分明确。本书从目录学的角度,通过梳理现存传世文献中与古代陶瓷相关的种类,再
本书汇集了2012—2021年共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00个考古发现的年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地域涵盖全国各地,在类型上既有传统的城址、墓葬、窑址,也有沉船等需要新兴水下考古技术进行发掘的遗址。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对各个考古发现进行阐释和解读,包括考古发现概况、发掘经过、发掘成果及相关研究
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字,出现于先秦时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石刻文字,风格雄秀独特,一向为篆书爱好者所崇尚,用它撰写诗联。但因年代久远,文字漫漶损毁严重,至今仅存二三百字,撰写诗联受到很大局限。本书通过列举石鼓文的古今字和通假现象,扩大了石鼓文字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程上解决了撰写局限的问题。每字下附有古今人的有关作品,注重推陈出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本书以考古学的角度,从“中”“华”与“中华”,“文明”的定义及“文明要素”的组成与各自权重,王国时代都城与陵墓之中华文明,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解读,丝绸之路反映的有容乃大之下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
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 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 …… 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非常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
本书是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研究”(批准号:15DF49)的结题成果。本书通过个案分析梳理出了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传播的途径,勾勒出了隋唐时期道教造像在川渝地区传播的具体路线,对现存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的具体时间进行考证。分析了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风格体系的形成因素,研究了川渝地区隋唐造像的图
这是一本关于敦煌历史和敦煌艺术的人文故事书。通过历史人物的第一人称自述,摹画敦煌壁画的原色原样,展现敦煌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以及敦煌艺术演变融合的历程。本书聚焦敦煌历史,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唐代、五代、西夏、蒙元等),通过历史人物(乐僔、西域画匠、元荣、于义、胡商、翟氏、李大宾、吐蕃小伙
回鹘文历法和占卜文献在古代西域文献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已发现90件回鹘文历法和占卜文献残片,其中59件残片原件收藏于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研究所,1件残片收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原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3件残片收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1件残片原件收藏于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2件残片
本书通过对内蒙古不同地区召庙建筑壁画的整理,采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从图像志角度对壁画内容进行解析,总结壁画作为二维平面视觉艺术,其色彩、线条、造型、构图等方面的形式特征展现出的地域特征以及地区审美差异性。并通过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对壁画视觉艺术进行修复和展示,进一步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提出数字化设计保护策略。以
该图录整合了陕西省内最具代表性的秦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并配有多篇知名秦汉时期考古专家的研究论文。该图录旨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加强了中国文博届与国外文博届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弘扬了中华文化,彰显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