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远古以来,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或诗意凝望的《诗经》做现代阐释,全书针对《诗经》纷繁复杂的后世解读,试图就文字本身,寻求某种相对稳定的解读路径。此种路径来自对人性、人情的一贯考察,来自对风俗突变之后可能形成的平衡的坚信,或就是对关于何为美、何为好的廓清与坚守。
本书是一部探讨《孔雀东南飞》的误读与实际内涵的专著。本书在界定《孔雀东南飞》正确研读方式的基础上,分别从东汉婚姻问题上的社会基本环境,东汉时代的人们信从礼教的态度,《孔雀东南飞》文中戒之慎勿忘的内涵,焦母、刘母、焦仲卿人物形象的分析,明代学者张萱对刘兰芝的误判,诗篇的生成、流传本和诗体特征,诗篇文本中的几处词句辨析,诗
本书是陈岗龙教授蒙古文论文集《文学传统与文化交流——蒙古文学研究拾璀》(上下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的评论文集。该书出版后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内蒙古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举办学术研讨会,共收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西北民族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同行专家学者和
本书核心内容包含:第一章,《三国演义》新读;第二章,《水浒传》与中华优秀文化;第三章,说不完的《西游记》;第四章,谜一样的《红楼梦》。
本书共四卷,以呈现1950—2020年间中国蒙古文学发展历程的史料及研究为主体,收录体现了该时段有关中国蒙古文学现象的重要文献及其学术解读和阐释,集学术性、史料性、集成性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该时段中国蒙古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特点。主要内容包括该时段文学现象阐释、文献概要、作者简介、文献来源、主要观点、史料解读、作者
本书是宋末元初诗人刘壎的文集,为日本静嘉堂藏珍本宋元文集丛书的一种。刘壎(1240—1319),字起潜,号水云村,宋末元初学者、诗人、评论家。刘壎与陈苑、赵偕等是元代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传人,其诗学思想吸收了很多江西诗派的理论特点,著有《隐居通议》31卷,《水云村泯稿》《水云村稿》15卷,《经说讲义》《哀鉴》《英华录》
此书为作者多年诗词研究之精华,以点带片,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经典诗词,并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尽力避免老生常谈。本书以时间为纲,上至《诗经》年代,下至元曲。此书多用现代化视角来看待中国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讨论了一些读者好奇的问题,考必有据,言之有物,以问题为导向来吸引读者阅读。此书文笔清新又不失通俗,用词老练又
本书稿主要对明中期戏曲在创作主体、主题选择、体制、语言风格等方面出现的许多新变化进行论述。共五章,第一章《曲家论》考察了作为明中期戏曲创作主体的曲家的情况;第二章《主题论》通过分析教化剧、风情剧、政治剧、宗教剧、文人剧等几类剧作在主题取向方面的特点;第三章《体制论》通过与元杂剧比较,分析明中期杂剧的新变特征;第四章《观
“朦胧诗”已经成为诗歌史和文学史上的经典,其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但关于其如何发生、何以发生的研究却一直不够系统和深入。本稿件采取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文化研究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生态、发生学及美学、文化政治等角度对“前朦胧诗”进行观照。分上下两编,上编:“前朦胧诗”的历史与社会学寻踪,下编:“前朦胧诗”
书稿共分八册,以《宋史·艺文志》著录北宋小说为依据,收集历代官私书目、序跋、评论等各种相关资料,不收原著佚文。所收北宋文言小说共六十六部,基本按《宋史·艺文志》的排列顺序整理。每部小说的集解,先标明《宋史·艺文志》著录原文,再列历代官私书目、序跋、评论等内容。每部小说集解后均有按语,对小说作者生平、作品成书年代、版本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