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丁帆先生的文学批评论文集。辑的文章主要是对苏联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分析论述,第二辑是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评论的论述。作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的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以此为衡量标准,指出并剖析了我国文学评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是一部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学术通史著作,是在作者的《中国比较文学二十年(1980—2000)》(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史丛书·比较文学研究》(与乐黛云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的基础上扩写而成。全书将史学、文献学方法与学术批评结合起来,评述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
本书旨在清理现代海派文学,描述了这一历史文学现象,并包含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价值判断。作者没有将“海派文学”看成唯以地域为标准的大火锅,而是趋赴于从“现代”这一板块来厘定海派文学的概念,为考察海派文学在当代的命运提供了一些切实的说法。所选择的的作家,既非海派的全部,也并不完全是一流作家,而或是阶段的代表,或是风格的代表,
本丛书底本为1862年京师同文馆建立至1960年前后近一百年间课堂使用过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讲义原稿或根据讲义出版的早期书。《百年学术讲义中文学科第一辑》收录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方面的讲义十八种,如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问题》与《中国文学概论》两油印本系二十世纪上半叶陈遵统先生在福建协和大学讲义,油印本《文学概论》为李兆
《南京百年文学史》由学界首次对19122017南京百余年的文学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论述。本书在整体观照南京政治历史背景、地域文化传统和审美气质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百余年间创作群体、文学活动、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细致描摹,以及对南京文学和鲁迅、巴金、张爱玲、王安忆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创作关联的发掘,显示出南京文学独
本书内容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流芳千古的文学大家、彪炳千秋的文学著作、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风格迥异的文学流派、各具特色的文学并称。作者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兼有文学知识普及性质,可以帮助青少年读者解决学习语文或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产生的疑惑,扫清学习和阅读时的障碍。
本书主要讨论近期学界关心的议题“中国抒情传统论”,分前后两编。前编为“源流论”,梳理了“五四”之后的文人学者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研究脉络,上及鲁迅、闻一多、朱自清、宗白华等,再聚焦于陈世骧、高友工,以及西方学者普实克,下及中国港台地区的相关发展,亦关注最近论者如王德威等;后编为“分论”,系统论述该领域不可绕开的四位学者——
全书内容系对1917至1949年间中国文学的梳理,这段文学是中国从古典文学迈向现代文学的过渡阶段,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全书以1917-1927、1927-1937、1937-1949三个时间段划分,分3辑呈列,每辑又分为“文学概观”“小说”“新诗”“散文”“戏剧”5章,共计15章53小节约81万字。该选题不同于高校文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一般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界,此前的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此后的称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似乎发展到晚清就结束了,现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外国借来的。到底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不是断裂的关系?五四以后的新文学理论是否完全是外来的?传统与近现代文论存在怎样的
《清代女子诗社研究》系我国部全面、综合研究清代女子诗歌结社的学术专著,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著作以历史研究版图还原场景还原二原理论为依据,以血亲、师友、地缘、诗歌活动与诗歌创作为主要支撑点,研究清代女性诗坛中近30个重要或有特色的女子诗社。著作既着力考察清代女子诗社的演进历程、时代语境、历史传统与组织结构等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