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亦称“维尔茨堡体系”)是谢林同一性哲学时期最成熟的体系作品之一,也包含了谢林最系统的自然哲学学说。与其他诸多分别阐述自然哲学或先验唯心论哲学的著作不同,该书罕见地熔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论哲学于一炉,不是泛泛的论述与体系构造,而是谢林青年时代以来诸多思想的结晶。该书分为“一般哲学”部分与“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这些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奥古斯丁式的“天城”。本书出版后,在学
本系列丛刊属于“中国近代西方哲学文献丛刊”中的康德卷,共收录8部经典著作,其中包括4部康德创作的经典作品和4部其他人创作的研究康德的现代哲学、平和主义及思想问题的重要著作。本丛刊中收录了康德的经典作品《纯粹理性的批判》,共有8册,本次结集成两册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另外还包括康德的《道德形上学探本》《实践理性批判》,以及朝
本书分哲学源自惊奇、哲学双重系统、努力安顿自我、协调人神关系几部分,内容包括:哲学的起源:理性萌芽;唯物论与唯心论:同源异流;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流派:原子论与辩士学派等。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海德格尔之前的空间阐释——以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为例、《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阐释、有关《存在与时间》空间阐释的一些质疑以及回应、海德格尔后期对空间的阐释、海德格尔空间阐释的回响。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将时代的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通过回答哲学问题来回答时代的问题。而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尤其优秀地体现了这一传统。从德国现代哲学的诞生开始,它就与德国二十世纪的动荡历史缠绕在一起。无论是德意志帝制的倾覆还是希特勒的上台,无论是一战的硝烟还是二战后的废墟,德国哲学家们始终以清醒的自觉面对现代性带来的各种灾难。他们
本书尝试思考的是“何为自然法”这个较为基础的理论话题。跟随海德格尔去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并依照海德格尔的本意就此提供一个有关源初自然的思考方式。在第一章,本书进一步以学术史的变迁为线索,梳理海德格尔思想。在第二章,本书立足于施特劳斯对海德格尔的身份定位,介绍海德格尔作为虚无主义者如何推动了最新的虚无主义潮流。第三章
本书把梅西理论放在左翼思想史的影响场中来定位和延伸,包括产业就业地理学与劳动的空间分工:帝国主义论背景下的梅西政治经济学研究,空间与政治:梅西基于地方的空间理论深化,梅西空间政治理论延伸与缺失等内容。
康德的相容论
本书基于近几十年英语学界和德语学界的主要成果,对《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书中的根本恶理论展开了一种系统研究,并沿着康德本人的逻辑进一步思考,对人类处境下道德之恶的单一本质、多重表现和最终根据,提出了一种康德式的诠释。与学界的传统观点相反,本书认为根本恶概念不仅和先验自由与道德责任是完全兼容的,还大大拓展了人类自由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