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的诱惑: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通过考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之间的关系,揭示海派散文作为地域性都市散文的独特生产机制、审美功能和文体特征,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著作梳理了海派散文产生的都市文化空间和物质空间,分析了消闲刊物对海派散文的影响,探究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良友
柳永是北宋流行的词人,也是具有争议性的词人。《柳永及其词之研究》(中英合版)是较早运用中、英、日文资料,糅合实证与细读方法,研究柳永及其词的学术著作。因为柳永在《宋史》无传,本书第一部分,作者从通志、县志、笔记、话本、戏曲及柳词中,抽丝剥茧,重构柳永生平的轨迹和心路历程。第二部分包括五章和外一章,对柳词的词牌特色、主题
周朝的建立是国家疆域意义上的中国成立的标志,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诗经》,则凝结着一个文学、文化意义上的活生生的中国。在这个中国里,先民们充满忧患而又浪漫的生活,都生动地保存在《诗经》古老而美丽的字里行间。《诗经里的中国》便以诗史互证的传统手法,通过周朝历史来深度解读、研究从周天子到采桑女、从宗周到国邦的各色不同人群的生
“蒋薰评本《陶渊明诗集》校正”为范子烨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陶渊明文献集成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蒋薰,字闻大,自号丹崖,别号申庵,浙江海宁人,明末清初学者。蒋薰工诗善文,所著诗文编为《留素堂文集》十卷、《留素堂诗删》十三卷,皆流传至今。评本《陶渊明诗集》体现了蒋薰研究“陶学”的成绩,该成果在充分吸收元初李公
一部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颇具创新性著作。《红楼梦》自面世以来近300年,对其研究就从未停止,主要有评论、考证和索隐三派影响最广也最深远。本书在借鉴三派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从认知思维的角度和逻辑建构的高度——重新对《红楼梦》做出诠释和建构。引入“逻辑与历史”这一思维方法,重新建构一种对《红楼梦》的认知角度,对《红楼梦》的世
“萤火虫丛书”博采众长,采用原文、注释、拓展的形式对经典进行解读。每本还根据内容配有一些相关的图片,是一套图文并茂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经典《笠翁对韵》,在对原文精选的基础上,对疑难字句进行重点讲解,并对文中涉及的国学常识等进行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扫清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原文的障碍,感受国学之美。
立足文本,着眼当下,世事人心,一语道破。丰富的人物形象心理解析及对作品细节的开掘使一个个聊斋故事成为现代生命体验共情的资源。Ichat,youchat,wechat《聊斋志异》。
每一个时代,都有静下心来读诗的人。本书的作者按照诗歌创作的时间先后顺序,带领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佳作进行精读,来探求曾经被误读的佳作的真实面貌析诗作的原意,解读诗人的思想和习惯,搭建诗人的文本世界。只有细读、慢读,才能诠释诗作所依凭的生态和语境,才能品出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揣摩出诗歌创作的方法;只有精读、慢读,我们
本辑开设的栏目有:前海学人、张曼君与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专题、深度访谈、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研究、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实践与理论反思专题、戏曲新世纪戏曲研究专题、古代戏曲、近现代戏曲、前海学人、张曼君与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专题文化等。
作者通过女性切入历史来结构命题,通过将女性置入历史空间,来对李玉史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试图缕析其历史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