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早期*著名的汉学家和传教士,卫礼贤的德译汉典对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本集收录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在首届青岛德华论坛上所做的关于卫礼贤的报告,这些报告分别从德语文学、汉语神学、思想史和哲学的角度勘察了卫礼贤的思想世界,旨在通过交叉的视角来展示卫礼贤思想光谱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向读者全面展
本书分上篇、下篇两个部分,上篇为《黄帝源流考述》,下篇是《炎帝源流纵横谈》。书中对黄帝、炎帝等术语进行了阐释,以动态的、变化的眼光追踪炎黄二族的运动轨迹。
《中华传统审美一百句》从中华传统审美宝库中精选了100个经典名句,时间从先秦一直到清末,依其内容分为十类,分别是:美善、中和、自然、风骨、快乐、同情、感兴、简朴、形神和境界。对选入的每一句作简要的注释,并加以必要的解说,配以若干幅极具美感和艺术性的书画作品、艺术品、风景名胜等图片,以使读者更好地把握它的精神内涵。《#中
《中华经典诵读(3)》共分十个单元,分别是天下为公篇、自强不息篇、厚德载物篇、居安思危篇、士志于道篇、感时忧国篇、执事以敬篇、怵惕戒惧篇、志存高远篇、以和为贵篇。这些主题,一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或基本精神。每个单元有四课,每课包括晨读、晚诵两部分,这样,每个单元就有八篇课文,第三册共有80篇课文。每篇课文由原
《中华经典诵读(2)》有十个单元,分别为:爱国、理想、诚信、礼仪、修身、友善、勤俭、励志、求知、情感。每一课分为晨读、晚诵两部分,每册80课。课文由原文、释义、注解、感悟四个板块构成。另外,还设置了《温故知新》(对原典或作者的简介)、《他山之石》(即拓展阅读,内容主要为小故事或传说)。每个单元的最后设置了“举一反三”(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顾彬的德文文集,曹娟主编,翻译者包括曹卫东、肖鹰、王祖哲、马树德等,刘小枫作了一篇长序。文集分为三部分:一、汉学与中国。这一章节的几篇文章分析了汉学的情况,以苏东坡为对象讨论了中国的近代问题,探讨了尼采在中国的本来面目……对于国内知识圈更加全面认识
《集贤影书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周历·二〇一八》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项目的衍生产品,以本项目收录的术语为核心内容进行开发,配合相应的书法等作品,旨在普及推广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本书为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撰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间。辑录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计1362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旨在“有资于治道”。《资治通
《中国传统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示范教材》分回望与寻根、智慧与信仰、制度与品格、创造与交流、艺术与美感、生活与情趣六章,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国哲学宗教、道德价值、文学艺术、科技发明、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的成就,以及穿衣饮食、生活习俗、健身娱乐等特色风情。《中国传统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
民族元素与文化认同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