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与治则、药物疗法与护理、针灸疗法及护理、其他中医护理技术等内容。针对护理专业的工作岗位特点,对中医护理与养生、方药的煎服法与护理、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等作了详述。在编写体例上,每章前提出学习目标,增加课堂互动性;正文中设置情境导入版块,
1.社会民众对中医知识有较强需求,但是一知半解2.中医院校学生尚未下临床不了解中医的实际运用3.临床中医和西学中医生没有正确的中医思维和中医操作技能。4.目前的中医诊断参考书专业性太强,普及性不强,缺少中医诊断科普书籍。通过该书给各个层次的用户不同的信息。面向人群广,提供的信息是当前建设健康中国迫切需要的内容。主要内容
《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仍本着学习研究、挖掘继承的精神,将编者段治钧、冯世纶当年聆师讲课中的学习笔记(胡希恕先生讲常见病的治疗),课余采撷资料(胡希恕先生医案卡片手抄本),现在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资料中胡希恕先生精粹的医论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汇集整理成册。
《望手诊病图解(第2版)》将保持原有的结构,介绍望手诊病的内容,包括望手诊病基础,望手诊断从头到脚的各种疾病,头面部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等,胸腹部疾病如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望手诊病图解(第2版)》将作者新的临床发现和研究进行了描述和介绍,并对书中的图片进行重新绘制,并配有光盘,可增强读者对手诊知识的理解。
本书系50多位耳穴工作者经几十年探索、研究、总结出耳穴教学、科研、临床等实践经验;是耳穴诊断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科100多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经验荟萃;也是耳穴学会运作的智慧结晶。可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保健、美容、养生、抗衰老等工作人员借鉴和参考,也为耳穴爱好者提阅读资料。
祖国传统医药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有小毒,归心、肝、肾三经,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健脾养胃,杀虫辟瘴、消冷积,厚肠胃、促消化及引药上行、助运药力等多种作用,能通行经络、上窜巅顶、外达皮凑、旁通四肢,与其他药物制成药酒,用来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本书分述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内障眼、口齿咽喉、妇人、疮疡等21门病证。其中对脾胃病证的论述尤为后世所重。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医学理论,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或增强脾胃的功能。本书的治疗方剂,多属李氏创制,药味虽较多,配伍却精当,合于方药之理,切于临床实用,对后世有较大的影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今福建长乐)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道光三年(1823)。陈修园自幼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学医,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
《辨症玉函脉诀阐微》四卷,清·陈士铎著。此书以辨症为主旨,有阴证阳证辨、虚证实证辨、上证下证辨和真证假证辨等,共辨中风、疟疾、癫狂等75症,较《辨证录》更为简要,故称《辨症玉函》。每证之下,先辨病因病机,再辨证型特点,并特别点明辨证的关键,每证列方剂数则。辨证是中医临证从理论到治疗的关键环节,《辨症玉函》
《奇症汇》为清?沈源撰写。本书根据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刻本整理,其中卷之二*章耳第九节耳聪中有部分缺失,已在本书中用省略号代之标出。底本系现存*早版本,若为底本明显错误,则予以纠正。底本中的异体字、繁体字统一以规范字律齐,如?u改为即,滙改为汇等。全书将三级标题插入正文,以便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