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大学》是入德之门,其中三纲领、八条目的提出,为儒家思想提纲挈领,成为进入儒学殿堂的敲门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是常理,也是“终极原理”,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本书是对先秦时期楚国哲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该书引论部分介绍了楚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还对楚人世界观、楚文化与周文化的不同与融合进行了阐述。正文部分依次对颛顼、粥熊、老子、庄子等楚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考论,对孔子、墨子在楚国的活动及其哲学思想也进行了阐释。全书观点鲜明,内容详实,是第一本研究楚
本书收录的各子著作时间,则大致上截止到魏晋南北朝之末,因为这时期诸子百家的特点比较明显;而研究各子的著作,其下限原则上截止到1949年,并考虑适量收入今人所辑出土文献资料。其内容主要是搜辑影印海内外所存诸子白文本和历代诸子注释、研究专著。本卷收录《白虎通德論》相关著作45种,《独断》相关著作14种。《白虎通德論》收录元
《老子化胡经》是道教徒为攻击佛教而编造出来的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文献,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道教论争失败,《化胡经》也被禁绝,从此完全亡佚。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若干唐代写本。郜同麟所撰写的《老子化胡经校注》,收录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所有《化胡经》写卷共七种,又根据写卷内容划定为三种类型,分别称之为“十
《论语传习》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原典内容,按照当代人的理解习惯进行了重新编排,整合为学习、圣贤、天下、道德等24个专题,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时令规律,关照现代人生命成长节奏。全书设经典听诵、读诵抄写、学后感悟等板块,简述专题大意,放置原文音频二维码,加注汉语拼音,方便读者读诵和抄写,记录对经典的理解与生活体悟。本书用听、
《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及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为“经典直解”书系中一种。它选取《管子》中的二十九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整理解读,每篇包括解题、原文、今译、注释和评析五个部分。每篇开头先列出解题,概括介绍本篇主要内容,然
本书以《吕氏春秋》“以生为本”思想为研究对象,按照“本生论”“贵生论”“重生论”“养生论”的逻辑结构深入研究了《吕氏春秋》生命哲学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这一理论主张以人的生命为本,把生命的存在看作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强调在认识生命本质的基础上珍贵和重视人的生命,强调通过“节性”“适欲”等途径通达性命之情,强调通过对全
本书是对帛书版《道德经》的译注。《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等,相传由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作,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影响深远。本书涵盖了《道德经》的帛书甲本、帛书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四个版本,辨析各版本之间的异同,以白话文的形式翻译了《道德经》,并对生僻字进行了翻译、注音。《道德经》是中华优
本书运用比较哲学的方法,对先秦儒家情感哲学进行中西哲学会通式的系统性诠释。本书首先基于先秦儒家文献,借鉴李泽厚情本体论与海德格尔生存论分析等理论,阐发了先秦儒家哲学重情主义的特质;继而对先秦儒家的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展开了伦理学、现象学的分析,并与相关西方哲学会通;最后探讨了先秦儒家基于感通之情的政教建构机制。
这部《孔子评传》在简叙孔子的生平行迹之后,分别从哲学、伦理、政治、教育、文献整理、文化传播等角度,全面梳理并评价了孔子及其思想。全书史料严谨规范、立论公允求实,角度全面丰富。该书不仅回答了布衣孔子何以能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奠基者,更分析了孔子在哪些方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一部有分量的具有宝贵学术价值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