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是我社继《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后的又一大型文献出版项目。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泰半,其余散出部分大多分藏于甘肃各地博物馆。《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将全部甘肃所藏收录出版。配合我社正在进行的法藏、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将
本书以中英文对照形式,选取敦煌文化中*代表性的核心概念进行阐释。所选词条分为石窟建筑、壁画雕塑、音乐舞蹈、图案装饰、文学文献、宗教文化六大部类,共258个词条,反映了敦煌文化中*典型的文化概念,浓缩了敦煌文化的内涵与核心精神,是中外读者理解敦煌文化及丝绸之路精神的有效“钥匙”。
本书分为甲骨文金文研究、简帛研究、石刻研究、出土文献与典籍研究四部分。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一书以作者曾开设于清华大学的同名国家精品课程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内容涉及古代农业、天文、音乐、纺织、器物、营造、医疗等诸多领域,力图将专业精深的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以晓畅的语言和清晰的结构传递给学生与大众读者,将具体的文物遗产与悠久宏大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更加直观、鲜活的文明古国形象。
本书以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遗址的发掘和区域性考古调查的资料,综合运用考古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遗迹和遗物特征的分析,从各类遗迹的年代关系、遗迹单元的形成与演变、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分化、社会权力的特征及来源等多个方面入手,探讨以牛河梁遗址遗存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特征
本书从炎帝、古蜀、古玉切入,以祖源记忆为线索,经过逻辑过滤、考古印证、民间藏品信息的补充,沿文化交融线和民族迁徙线,叙述华夏文明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文明成型的秦汉时代的发展历程。
本书主要收录了宁波市镇海区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成果精品1000余件,集中展示了镇海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探索了镇海古代文明的起源,展示了镇海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蕰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那些美轮美奂的精美文物。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先秦水井对华夏历史文明起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本书运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遗产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先秦水井为考察对象,从先秦水井起源与分布、形制、功能和作用、水井文化、井灌与农耕文化以及水文化研究等6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探讨中国先秦水井文化,以期拓宽区域农业历史和水井文化的
山东北朝佛教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遗憾的是书法临习单行本则一直未曾印行。应广大书法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我社推出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本书深刻阐明蓝色实力激烈较量的背后实质是海洋文化竞争,而海洋文化遗产是海洋文明的精髓,是蓝色竞争力的根基。基于此规律,本书深刻分析海洋文化遗产的战略地位,以环北部湾为例,以诸多艺术遗产为典型,着力探索在蓝色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掘海洋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及火种价值,如何对海洋文化遗产审视、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