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秋,刘毓盘任北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教授,主讲词史、词曲学、中国诗文名著选等课。1922年秋,编定《词史》一书。 全书共11章9万余字,综述词自唐、五代、两宋、金、元下及明清千余年间萌芽、鼎盛、复兴之演变梗概,颇多独到见解。《词史》是我国第一部通代词史的著述,具有开拓之功和先导之力,对词体文学史的建设和研究
该书选取宋代至清代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名作七十余篇,逐篇配以赏析文章,并附录三篇文章《怎样读宋词》《怎样读清词》《怎样按谱填词》。作者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探索古人的心灵,在赏析的过程中融入现代人的意识,以期发现古典作品的艺术光辉与新的意义。“去以心发现心”,实为一种“心解”,与传统的注释、评点、讲解等比较起来更有自己的优长,
河西宝卷原型研究
由新国风青少年文化艺术委员会选编的《潮音诗教·唐诗三百首吟唱》,是针对国内新一代少年儿童“国风”类音乐专属声乐培训教材。本教材开创了非专业类音乐(声乐)培训的新内容及新形式,将部分语文教材内容与少儿声乐教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紧贴时代方向,响应国家的号召。增强民族自信,推广国学文化。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国
本书主要探讨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也可以简称社会言情小说)的创作特征及其成因。社会言情小说是现代通俗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但学术界对此类小说研究还很不够。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延申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社会言情小说概念的界定。二、对社会言情小说创作特征的研究。三、关于社会言情
《大学戏曲鉴赏(第二版)》为配合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本教材进行改版。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戏曲与戏曲欣赏概说、宋元南戏篇一讲、元代杂剧篇六讲、明清传奇篇十一讲、明清杂剧篇一讲等。
从伽蓝林立的洛阳到虎踞龙盘的金陵,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会稽群山,到聚石引水、植林开涧的私家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游记和地理杂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笔墨横姿的江山多娇图。本书即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17篇地理杂记为蓝本,结合相关史料及学术论著,描景物、探古迹、记传说、话人事,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新媒体舆论,既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国家治理的战略议题。因此,立足当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来研究舆论治理,不仅具有推进新媒体舆论治理研究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为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现实意义。本书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新媒体的变革性力量、全媒体传播格局、新时代的新闻价值观等理论议题展开分析,充
本书将南宋理宗朝诗坛划分为官僚士大夫、地方文人、江湖游士、五山禅僧四大群体。其中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诗歌风貌以历时性的方式呈现,分为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四个阶段,突出四个主题:贬谪、更化、馆阁、科举,通过历史事件的勾连,尝试对以往研究者关注较少的士大夫诗歌进行一些梳理。在地方文人和江湖游士的探讨中,本书将宽泛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山水诗就成为古典诗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书以东晋玄学与山水诗及其审美特征的关系为主线,由葛晓音老师在不同时期撰写的五篇论文构成,主要考察了玄学中三方面的理念对山水诗的影响。作者意在表达,了解玄学理念与山水诗意境的关系的目的不仅在于加深对山水诗中所含哲学意蕴的理解,更重要的点在于从这一特殊角度理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