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为数不多的经系统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距今约5万~2万年,其中主要文化层4B层年代距今4.3万~4.1万年。本书是遗址2009年发掘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全面报道了遗址的地质、地貌,地层、年代和环境,古人类生活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信息;同时应用原料分
本书是“湖南省蒸水流域考古调查项目”的成果资料。全书系统地梳理了蒸水流域考古调查所获的各类文化遗存,主要分为遗址、墓群、窑址及其他相关文化遗存共四大类,不仅包括新发现的遗址、遗物,还包括之前的遗存再次复查所获得的成果。通过对蒸水流域文化遗存的调查研究,为人们了解蒸水流域各类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文化属性及保存状况等提供了
2018年10月,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与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等多家单位举办的周口店遗址史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书收集此次会议的论文、发言稿及《北京周口店人类起源遗址保护与展示共识》共38篇,主要内容包
本书对海南省澄迈清代福安窑窑址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主要是对窑址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发现经过、文化遗迹和出土遗物等做了全面的介绍,并探讨了窑炉结构特点、出土陶瓷器类型、文化特征及其文物价值与重要意义,是对澄迈福安窑一手资料的系统整理,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海岱考古》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编的关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考古学文集。此丛书集中发表了山东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简报与报告,有重点地刊载了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BR》第十三辑收录了12篇发掘、调查、分析鉴定报告和9篇研究论文,为山东地区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完善增添了新的材料。《BR
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的主要工作始终围绕三峡工程而开展,作为“前三峡”文物保护的延续,三峡后续考古工作在消落区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和大遗址考古两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本书以时代为序,集中收录了在三峡后续考古工作中出土的代表性遗物,同时也一并刊布了出土地点、单位和尺寸、描述等信息,较为系统和完整地展现了峡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
容美土司自元至大三年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历经425年16代24位司主,是当时西南诸土司中最强大的土司之一。容美土司遗址集群规模极其庞大,尤其是形成了以中府、爵府、南府、北府、西平府为中心的五大遗址片区,在西南诸土司中也极为少见。各遗址片区内发现的遗存类型有官署、洞府、戏楼、关隘、石刻、寺庙、城门、桥梁、津渡、道路、
波罗村遗址位于成都市郫都区郫筒镇,地处沱江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呈东北—西南向不规则形带状分布,属于区域性中心遗址。遗址先后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代、唐宋、明清等时期遗存,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商周时期遗存均属十二桥文化范畴,遗迹丰富,遗物众多,以陶器为主,可复原者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对中国土司制度、贵州土司、播州与杨氏的基本情况作简要叙述;第二章,对播州土司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情况进行回顾;第三章,对播州土司遗存进行分类并对其做初步认识的阐释;第四章,重点介绍发现和发掘确认的杨氏土司墓葬,并对之从择地因素、墓葬形制及相关问题、腰坑葬俗、“四神”的演变及发展、陶俑、祭祀空间及
本书立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两个方面讨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社会复杂化的历史进程,并以承载着史前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物质资料——考古遗存,剖析了中国史前权力起源与发展的微观进程,动态地呈现了中国史前权力赖以运行的物理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史前权力场的社会特征及发展脉络。对认识中国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