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思想和语言学理论,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点和互补性,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学科融合。主要内容包括中西方辩证思维的核心概念、思维方式和应用,以及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不仅拓宽了语言学的理论视角,而且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和框架。本书探索中国古代
本书围绕逻辑思维与学术表达两部分内容展开,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逻辑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式结构及其规律,通过大量案例阐述了如何识别逻辑谬误及如何在表达时避免逻辑谬误。根据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写作和表达的逻辑结构与范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并以案例形式说明如何进行有逻辑的学术表达。全书分两部分,共9章,其中第一部分
本书是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丛书的第35本,本书的主题文章来自2023年8月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学专业委员会、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大学现象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27届中国现象学年会。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原名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馆)由倪梁康先生创建于2002年。在中心负责人倪梁康的引领下,国内现象
当代哲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语境下,类比不仅是一种论证形式、认知活动,也是人工智能得以发展的基础理念和核心进路之一。本书采取一种具身认知立场,主张从解释功能的类比转向实践功能的类比。作者论证了类比实践模型的涌现的必然性,并基于玛丽·赫西、保罗·巴萨关于类比模型的二维逻辑构造,集中探讨了从具身
《理性之美:中小学教师逻辑学手册》一书力求理论与实际结合、知识与技能结合、抽象与形象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读。通过阅读和学习,读者可以轻松有效地掌握逻辑基本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教学能力。本书为中小学教师和师范专业学生量身定制,亦可作为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学习资料及
本书阐述了塔斯基逻辑后承语义定义的产生背景、基本适当性条件与不足,剖析了其所面临的必然性、形式性和逻辑性挑战,创新性地从基本的人类状况出发给出了基于同构不变标准的一般不变性解决方案,并在评析、回应学界对其逻辑后承语义定义及这一标准的批评过程中,澄清了一些混淆和误解,讨论了其定义和标准在哲学和逻辑学上的重要意义。 本书
本书使用文献研究法讨论了一个数理逻辑问题:弗协调集合论是否优于经典集合论。书稿从张清宇先生的弗协调命题逻辑出发构造一阶谓词系统和集合论系统,并构造模型证明其非平凡性,结果证明现有的弗协调集合论不优于经典集合论。本书同时还用模型证明了弗协调集合论的非平凡性,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其应用领域,实现了洛韦和塔拉法德的猜想,将广义
本书试图探究概念的本质,围绕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论,集中关注概念的发生学与表征问题。前者立足于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探讨新概念发展的机制;后者回答概念如何表征对象,即意向性内容与认知内容,两个问题集中体现于概念笛卡尔主义者福多的理论。在对福多理论的批判性考察中,本书尝试提出概念经验主义的纲领,建议概念应该是基于知觉运
《逻辑学动态与评论》是由中国逻辑学会与江苏省逻辑学会共同主办、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承办的学术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两辑,向国内外发行。本书为第2辑的第3卷,包括前沿聚焦、学术评论、逻辑史论苑、学术活动信息四个栏目。
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绝大多数思路,或是人物逻辑思想研究,如“墨子逻辑”,或是史的研究,如“先秦逻辑史”。本书的特点是对中国古代逻辑学整体而系统的概论,全书分六章:第一章“概论”,简述中国古代逻辑史;第二章“名”讲概念,第三章“辞”讲命题,第四章“说”讲推理,第五章“辩”讲辩论,对应西方古典形式逻辑体系的四大部分;第六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