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碳汇调查及碳汇潜力评价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但缺乏系统的调查数据作为支撑和标准方法。我国研究技术和实践经验缺乏,概念的分歧导致研究结果说服力和通用性不足,制约着自然资源碳汇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加之实践中计量和监管的错误边界广泛存在导致对碳汇的计算误差较大,缺乏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无法准确评估
青海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具备现实优势和坚实基础,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的系统工程,对青海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决策水平、工作作风等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格要求。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全面阐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第二部分客观剖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双碳”战略为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将进一步导致碳排放空间不确定性这一现实问题,开展我国多尺度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化及影响机制研究。主要以“理论基础—排放特征—时空格局—影响机制—政策建议”为研究主线,突破现有研究尺度和时空量化技术的研究局限,构建我国多尺度居民生活碳排放评价方法,
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告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该目标对我国是挑战,更是机遇,将催生各行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及新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的可持续发展。各行业努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实现低碳转型,必定需要不同学科
本书共两篇。上篇着重介绍区域层面的“全碳”账户构成与核算方法、直接碳效率与全要素碳效率的评价方法、碳流分析与碳规划方法,以及大数据支撑下的绿色发展评价与规划制度的改进。下篇以“全碳”核算为基础,介绍城市群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碳评价与碳规划方法。
本书分析了纺织行业生产和能源消耗状况,提出行业碳达峰的趋势和设想;通过对主要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工序;开展纺织产品碳足迹核算和标识,推动纺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通过案例说明碳足迹核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工作流程;提出对企业和工业园区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水平的评价,确定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提出
本文立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双碳目标”的现实背景,以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构建准自然实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的测量工具,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探究新型城化建设对碳排放的直接政策效应、中介效应、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和空间影响效应,并进行机理分析和假说提出,分别运用相应的实证模型进行验证和效应分析,解决新
内容提要:本项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结构-过程-效果”的框架,对大气污染和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力图客观剖析治理绩效和存在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梳理文献资料。关于大气污染预测和治理效率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有较为丰富的成果,本项目拟应用EndNote软件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高效的有机整合,
本书从地球诞生,“碳C)”元素如何来到地球开始谈起,通过图文并茂加思维导图的形式介绍“什么是碳中和”。内容包括“碳”的重要性,地球大气的演变过程,地球大气的组成成分,温室效应的提出,温室效应对目前以及未来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低碳概念、碳经济、碳足迹、碳中和的提出,国外发达国家走过的碳达峰的路,我们国家双碳目标的意义,如
本书稿根据燃煤烟气汞排放与脱除技术应用的特征,尤其在污染物近零排放和多污染物协同脱除的背景下,对汞在线监测技术以及脱除技术展开了分析。在“双碳”目标政策导向下,原有的燃煤机组灵活运行增加了单位负荷下汞的释放量,是实现深入研究经济脱汞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此背景下,本书从汞的排放特征、监测技术以及脱汞材料研发等方面入手,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