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涵盖了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和现当代文学。通过对各个时期经典作品的精选与解读,带领学生领略不同时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从古老的秦汉文学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体会思想的多元碰撞,于唐宋文学中品味诗词的极致之美,在元明清文学中探索文学形式的多样变化,再到现当代
民间文化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最接地气,最好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脉,留下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印记。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丰厚土壤,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即寻美民间、探源民间、问道民间,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邂逅”到“入门”,进而寻美、
《全球中文发展研究》聚焦全球中文发展研究,涵盖广泛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刊通过推动全球中文发展的研究,对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刊将为相关学者提供一个开放、公正、公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全球中文发展
胡朴安(1878—1946),,著名报人和近代经学、训诂学家。安徽泾县人。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等。他的《中国训诂学史》成书于1937年,是我国第一部训诂学史方面的著作,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本书除“绪言”外,共分为六章,详细论述了训诂由开端发展一直到清代的历史,以及今后训诂学发展的趋势。 本书将中国传统训诂学
本书是一本专为公文写作人员打造的AI操作手册。在公文写作领域,效率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本书正是针对这一需求,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首先,本书深入介绍了AI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包括公文的定义、分类、特点、作用及语言要求,旨在帮助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AI公文写作的技术原理、环节、优势及发展趋势,并分析
本书以整体性的视角,探讨了疑问代词类周遍性主语句的性质、范围和分类,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全面、细致地描写和分析了该句式。本书在历时研究基础上,结合句式特点,提出疑问代词类周遍性主语句是紧缩构式,根据疑问代词的虚化程度,将句式进行微观分类,不同的类别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既同且异。本书以发展的眼光和整体性的视角,结合从上而
公文写作是各类组织都会涉及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传统的公文写作存在容易出错、风格不一致、效率低等问题。在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公文写作这项工作也可以借助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完成“升级”,实现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本书共17章,第1章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为依据,介绍公文的特点、作用、写作
近年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研究领域。本书从认知加工理论视角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能力发展的认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书中所有研究均基于认知行为实验,强调口语能力不仅是语言技能,更是认知能力的体现。书中采取多维度、多侧面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句法因素、韵律表征、词汇激活和组块加工对口语流利性的影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金华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
"本书是“第十四届中文教学现代化国际研讨会”(2024年7月13日—14日,四川大学)会议论文集。本论文集收录论文45篇、电子作品13个,论文作者来自中国、美国和越南三国。来自中国的论文共43篇(其中包括香港1篇、澳门2篇)、美国1篇、越南1篇。电子作品全部来自中国。论文内容包括以下7类:(1)特约报告;(2)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