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寻求安徽省淮河综合治理根本之策,切实解决淮河中下游洪水出路,降低淮河干流河道设计洪水位特别是中小洪水位,缩短高水位历时,减轻中游洪涝灾害损失,本书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研究:淮河中游干流河道河床演变规律研究;模型与方法研究;冯铁营引河效果及影响研究究;淮河干流河道疏浚整治效果研究;河道疏浚与冯铁营引河组合效果研究。本书适
全书内容涉及洞庭湖基本情况、保护与治理历程、重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管理能力建设、成就和效益、展望、水利工作大事记、水利管理政策法规等。全书共七篇,包括洞庭湖区概述、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的历程、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的重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与新技术应用、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管理能力建设、洞庭湖保护与治理成效和效益、洞庭湖
本书结合多年城镇河道治理设计实践,总结了城镇河道平面与断面的设计原则、常用的河道护坡护岸型式以及常用的景观闸坝型式,通过工程案例,介绍了城镇河道治理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及运行效果。以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可持续作为城镇河道综合治理总体目标,体现了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统筹协调的城镇河道治理理念,为类
本书主要从涵闸渠道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堤防工程、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工程、黄河流域生态防护工程等方面介绍黄河工程的维修养护管理与抢险技术,助力黄河流域地区提升用水效率、加强水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系统管理,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黄河工程管理应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修,修重于抢”的原则。本书共有十章,主要内容包括
本书针对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对永定河流域统一治理管理的要求,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建设多源多尺度数据底板、基于多类水循环场景的永定河模型平台、基于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的永定河知识平台以及基于“四预”功能的永定河智能业务应用体系,进而搭建
本书从堤防工程基础知识、涉及堤防工程出险的相关水利要素理论、堤防工程防汛组织与现代化抢险技术、堤防工程险情形成机理与应急处置以及加固处理技术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堤防工程出险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选取了全国典型险情案例,详细阐述了不同险情的处置方式。本书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案例多样,对国内外开展堤防工程防汛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
本书系统辑录近代与黄河相关的文献近200种,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黄河治理机构的出版物,以黄河为主题的学术著作、黄河专刊,其中中央和地方各级黄河治理机构的出版物包括工程报告、会议纪要、实验记录、规则章程、内部文件等,涉及黄河流域的实地考查、治理水患的堵口工程、开凿人工水渠引水灌溉、实验室的水工实验等不同领域。本书系首次对近
《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图》一书以淮河流域近期防洪行蓄洪区的规划、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各个工程的细部均采用设计图加以说明,以方便读者使用。《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图》以淮河流域近期防洪行蓄洪区的规划、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本书以黄河宁夏段大柳树-沙坡头连续弯道和四排口连续弯道的人工斜槽裁弯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连续弯道中复合弯道和连续急弯的流体动力学与几何特性,并探讨了人工斜槽裁弯的水流结构和河道调整,系统研究了斜槽裁弯在不同水文条件下新河道(斜槽)的水流运动和河床变形情况。目前,对人工斜槽裁弯的研究甚少
吴山的《治河通考》是现存嘉靖年间最早的一部治河著述,为通史之作,上溯夏、周,下迄明代。卷一《河源考》、卷二《河决考》、卷三至九《议河治河考》,先以朝代为序,自陶唐氏至元顺帝,最后以“诸儒总论”殿后;卷十为《理河职官考》。《治河通考》涉及河源、历代决河、治河议论、治河事迹、职官等重要问题,梳理历代治水大事的,展现古代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