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艺术品,我们往往认为它们是被静态摆放的,但艺术品在成名前往往有着非凡的流浪之旅——常常伴随着神秘与历险,它们或许被盗窃、掠夺、成为遗产中的被争夺之物,有的甚至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革。 本书以时间轴串联,带领读者踏上诸如《阿诺菲尼的婚礼》《镜前的维纳斯》等世界名作的流浪历险之旅。在这趟颠沛流离的旅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人
李朴园(1901-1956)是杭州国立艺专时期重要的艺术史论家、戏剧家、艺术评论家、编辑家,杭州艺专建校元老之一。本书对李朴园的艺术理论成果及创作与评论成果,进行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对李朴园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戏剧理论及艺术活动论成果进行深入细致探讨,揭示李朴园在中国现
本书中的五篇文章继续涵盖从古到今的跨度,同时不断增加所讨论的材质种类,引入更多的研究角度和观念。有包浆的古物可说是时间之物、有温度之物,时间和温度是理解这种特殊“文化材质”的核心因素。绘有图像的“长幡”在材料、特征、制作、展示及运动方式等方面的特性,都为供养人和观者带来了独特的个体经验,并赋予这类物件以特殊的主体性。漆
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AIGC与智能设计基础、AI技术与艺术简史、大模型与智能设计、智能绘画的数字美学、智能设计创意规则、基于提示词的艺术、AI图像创意技法、智能艺术风格设计和智能设计与创意产业。
《造型基础》作者院校为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造型基础是建筑设计类各专业本科基础平台课,也是设计行业一项重要的学习领域。造型基础学习领域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对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这一职业岗位的分析,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依托进行课程设计,选用具有典型的模块为教学载体,注重职业能力的完整性课堂训练与
教材从工科学生的美育视角出发,针对信息通信领域的工科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从思维启发、内容融合的目标出发,讲解艺术与科技互相成就的关系,发散思维、跳跃性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促进的关系,音乐、美术、设计等不同艺术门类与信息通信技术的交叉融合的成功案例,工作与生活中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综合素养体现,以及艺术与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艺术与哲学对话录系列由服务器艺术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推出,在哲学与艺术交界地带,寻找有意思的话题。 第2辑《知识就是追求真理的副产品》是由梅剑华主编的又一跨学科思想力作。本书延续了艺术与哲学深度对话的独特路径,收录九场前沿学术讲座与对谈,以多元视角探讨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命题,为当代知识界提供了一场贯通理性与感性的
随着艺术学独立成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艺术批评成为二级学科,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设艺术批评课程程,但是目前国内一直没有合适的教材。本书在作者多年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系统介绍了艺术批评的历史流变、概念辨析、风格类型、立场和理念、批评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流派和批评家、环境与机制等,并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深入
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作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艺术社会学研究所、绿色设计研究所等9个研究中心,涵盖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2024年,视觉艺术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艺术视域中的观念与在地研究——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学术
本书收录第12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论优秀论文。论文作者为参加本届论坛的艺术家、专家学者,以80、90后为主体,专业背景涉及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等艺术门类,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与中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