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本书选取了古陶瓷艺术作为切入点,探讨了长江流域古代陶瓷艺术的起源、发展及流变。全书以时间为脉络,分为四篇,以典型地域陶瓷为代表,论述并比较了该地域陶瓷艺术的不同特征,并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特点,分析其所蕴含的审美意味,指出其对长江流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然后选取了一些典型窑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明代开封城的历史和40余年来的考古工作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萃集了明代开封城10处遗址点出土的200余件生活遗物,从考古学角度以图文形式反映了明代开封市民的生活与消费,涵盖餐饮、宗教信仰、服饰、文教、娱乐等多个方面,为研究明代晚期开封市民的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事务参考材料,旨在拉近读者与明代
本书是“南海Ⅰ号”海洋出水金属文物保护研究课题之成果,围绕海洋出水金属文物的腐蚀与保护展开,系统总结了金属文物保护的方法与技术,以“南海Ⅰ号”沉船作为案例,开展了相关腐蚀防护研究,开发了金属文物缓蚀新材料和新工艺,形成了新型缓蚀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本书以铁和铜制品为主,主要内容有海洋出水金属
本书是一部研究金代陶瓷艺术的学术专著,从金代陶瓷产生的人文地理条件、金代陶瓷的装饰语言与视觉阐释等方面展开叙述。立足艺术学研究的视角,在现存实物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金代陶瓷艺术的特征、演化规律及其文化成因,详尽地梳理了金代陶瓷造型和装饰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金代陶瓷是古代女真族、汉族等各民族交往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中国古代壁画存量最多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其中壁画图像描绘的世俗场景体现出纷繁多样的古代物质文化遗产史,同时也是山西地域科技文化与社会潜流的内在表征,是发掘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一座天然宝库。本书选取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农业、医学、天学等方面内容对壁画图像进行展
此套精心设计的绘本,以博物馆馆藏宋瓷精品为基石,通过细腻的图文叙述,构建了一座链接当代青少年与宋代深厚传统文化的桥梁。全书共分为五大章节,依次解锁宋人日常的五大风情画卷:香气缭绕的香文化、意蕴悠长的茶文化、雅致生活的瓶花艺术、文人墨客的文房雅趣,以及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每一页都满载创意与想象,不仅生动再现了宋代社会的日
该书收器136件,体例略仿《长安获古编》,全书并无总目,基本按照器类进行排列;每件器物不作断代,不记尺寸,亦无释文与考证(有释文者仅盂鼎一件)。其中所收器物为吴大澄自藏者71件,潘祖荫所藏者43件,其他藏家所藏者22件。吴大澄长期为潘祖荫所藏彝器绘制图像,因此《恒轩》所收器图存在与《攀古》相同的部分。同时,由于《攀古》
吴氏于咸丰六年(1856)着录家藏金石为《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一书,共收彝器39件、石刻5件。后增收彝器,删去石刻,增订而成此书。《两罍》全书十二卷,其中收录商器19件,周器40件,秦汉以后器51件;所收器物皆有绘图,记载器物尺寸重量等信息,铭文考释较为详细。在器物绘图与体例方面,容庚指出此书对器物花纹的表现一改前人
《长安获古编》共两卷,所收器物皆为刘喜海任职陕西期间所获,该书共收器物122件,其中商周器物42件。该书在刘喜海生前只完成了金文部分的刊刻,未能刊行全书。鲍康曾得此书稿本并欲刊刻,但亦未能够实现。此一书中的器物图像,主要由吴大澄(清卿)与陈麟炳(寅生)负责,该书书版后归潘祖荫、王懿荣、刘鹗递藏得其书板并点校补刻,最终于
此书自序和总目题作《筠清馆金石录》,正文则题作《筠清馆金石文字》。但石文未刻,故杨守敬翻刻本增加首页,题作《筠清馆金文》。所收商周秦汉唐器凡二百六十七。中有汉印一器,凡六种,乃封泥,非铜器。此书错误之处,如商、周不辨,器名之误,和《积古斋》大略相同。有四家校本,吴式芬用硃笔,杨铎用绿笔,许瀚用紫笔,吴云蒸用墨笔,其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