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出现所谓诸子百家。他们的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他们的名篇名作穿越千年,散发出夺目的光芒。本书选取了我国历史上的十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老子、墨子、
对于孔子形象在东亚文化史中的变迁及其意义,一直缺乏全面性探讨的专著。孔子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是东亚各国思想与文化变迁的温度计,既显示东亚各国历史的转折点,又体现东亚各国儒家知识系统(道统)与政治权力系统(政统)的不可分割性、互为紧张性及其不稳定的平衡性,以孔子形象变迁作为研究主轴,可以深入分析东亚各国思想的升沉与世运兴衰
本书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书作者将《周易》进行系统化、结构化解读。首次从金文源头文字开始考究《周易》本义,按原文篇章对各篇章进行深入研读,发掘主题。本书作者在对原文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认为周易本为家书,而非占卜之术。
道教在明代(1368—1644)发展演绎出的种种精彩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作为道教祖典的《老子》诠释在明代也进入新阶段,出现新现象。以诗文为基础的文学、以疏述为主的注解、以语录专论为基础的阐释形成其基本文献资源。书稿以个案的整理与研究为基础,从目前可知160余家明代《老子》学者中择取了诸如朱元璋、宋濂、沈一贯、湛若水、
《老子》是老子思想的结晶。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意理深奥,让后人或注或解无从下手,始终感觉不得其要;二是结构松散,章节之间存在明显的不连贯,但原本该有的行文布局又是一个迷。《易解老子》探寻和解决了老子说的无名之道是什么样的道,无形之象是什么样的象这个主题。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浅出地诠释,便于读者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该书
该书稿共分为六章,是对《庄子·齐物论》的系统化与理论化阐释,系统地探究了“齐物”的义旨,整体完成度比较高。作者着意从生存论与存在论的角度对《齐物论》展开建构性的体察,最终凸显了庄子齐物观念的“情理交融”“体用兼赅”等特征。书稿深入探讨了《齐物论》篇的政治伦理内涵,这是学界之前很少关注的领域。虽然庄子比较注重个体自由的实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一书乃是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汉书·艺文志》载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乃为庄子所著,外篇多数为庄子所著,但间有弟子所篡补者;杂篇多为后学弟子所推衍。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
《道德经》是老子对自然万物,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是现存最久的《道德经》完整抄本,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书将帛书版《道德经》与传世本《道德经》并行排版,对照解读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的甲、乙两本,西汉河上
《国际儒学论丛》愿意为儒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尽绵薄之力。本辑刊的宗旨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是“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儒学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将在国际化的百家争鸣中创新发展。本刊期待您的创新观点,愿意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儒学发展增加活力做出贡献。
本书为《庄子集成》之一种。清吴世尚撰,凡十二卷。内篇七篇,凡三卷;外篇十五篇,凡六卷;杂篇依苏轼说,删《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四篇,合《列御寇》于《寓言》篇,为六篇,凡三卷。吴氏评注《庄子》,旨在揭示庄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不异,尤其是“庄子之学所见极高,其尊信孔子亦在千古诸儒未开口之前”之奥秘。其对《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