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整理中古道教灵宝经中佛教词语的源与流的学术研究专著,内容翔实。作者从南朝·宋·陆修静编录的《灵宝经目》中所收录的一组近26万字的“中古灵宝经”中撷取出其全部的佛教词语近400条,解释每一个词语在佛道两种文献中的含义,并列出用例,一是使读者了解道经中的佛教词语的源与流,从而客观评价灵宝经剽窃佛经之说。二是可以为
本书以图文的方式,向读者呈现坐落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镇皮匠街西北古尔山脚下扎美寺中古老的强巴殿。扎美寺是滇、川、藏三省区摩梭人和普米族聚居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落成于明末清初。20世纪80年代,扎美寺仅存强巴殿一座实体建筑,直至1986年恢复重建,1993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强巴殿是扎美寺现存
2012年,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上京西山坡辽金佛寺遗址,出土了一批辽代彩绘泥塑罗汉像。该塑像高度定实,模仿真人,具有世俗的审美取向,与以往所见的标准化佛教塑像大不相同。2012年,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批辽代泥塑像对于考
明末清初,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禅师率众东渡日本,不仅传播佛学经义,还带去了思想、教育、建筑、雕刻、语言、音乐、书法、绘画、篆刻、茶道、饮食、医药等中华文化和先进科学,日本称之为“黄檗文化”,对江户时期的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直至今日。本书按一滴草、两黄檗、三籁集、四福寺、白鼠歌、千字文、独立信札、宾主联璧、
此书为幽溪传灯大师一生著述之精华,极具学理性。共分12卷。卷1-2为传灯著作自序以及为他人著作所写序文。卷3为《天台山方外志》总序及各章序言,可总览《天台山方外志》全貌。卷4为《阿育王寺志》总序各章序言,可总览《阿育王寺志》全貌。卷5-6为大师住持高明寺期间法事活动疏文。卷7为记文。卷8为铭文。卷9为赞文。卷10-12
本书是黄檗文库“走进黄檗”黄檗五部曲之五,全书通过对中国9省市50余处黄檗道场、黄檗文物文化遗存的田野调查,用丰富的物证展示黄檗千年的文化根基,全书分为黄檗法乳、黄檗记忆、黄檗踪迹三大部分,通过充分挖掘黄檗文化与古代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中的人物、山川、禅林等的文化关联,在历史的际遇离合中,触摸黄檗文化萌生、发展以及成长的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由任继愈先生倡议并担任主编,是继1997年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编纂工程,从《嘉兴藏》、《卍续藏》、《频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中,挑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网罗遗珍,点校流通。《续编》规模宏大,
本书是首部通史式的“岭南禅宗史”,它从地方史和禅宗史的叠合视角,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岭南禅宗的产生、传播、发展、演变的历史,重点考察了岭南佛教史与禅宗史、禅宗与禅学的关系、禅僧的活动、唐五代和明末清初两个高潮时期等。就作为历史运动的禅宗而言,可说高僧大德是主体,思想是灵魂,著述是载体,寺庙是道场,环境是助力,本书对这些环节
佛教密宗在唐代开元年间由印度正式传入中国,因玄宗到德宗皇帝的尊崇,迅速达到全盛阶段,并由日僧空海传至日本,称作东密,成为日本佛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而中土密宗经唐武宗灭佛后,逐渐衰落乃至不传,近代乃由日本回传中国。本书稿为唐代密宗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一行、不空与惠果的个人年谱和传记的合编。年谱部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
该书以对比或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宗喀巴的代表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典著来源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读,进行重点考证,除了考据性明显之外,在许多原文容易被误解,或是难以理解的地方,都写下了具有辨析特色的成段注文,使读者更容易看懂原文中的文句。在本卷中,作者着重对宗喀巴大师关于“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教导进行了本土化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