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时代》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耶稣和他的历史、基督神学和真正的神学、《圣经》的属性、论基督教义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改革建议、基督教义和自然神论的宗教教义之比较等;第二部分通过《旧约》与《新约》对《圣经》提出了文本上的质疑。潘恩所倡导的理性恰恰是人类社会稀缺的资源,不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都需要人们警醒。正如潘恩在本
本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圣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对圣经从文学角度进行的纯学术研究,本书跳出了宗教性,不涉及信仰,以纯文学的视角来研究,本辑特设“使徒保罗研究”专栏,意在推动学术界和读书界对于保罗的深度理解和认知。其中首篇论文围绕着保罗的代表作《罗马书》,引介西方经文校勘学的方法,表明研究者们是如何从古老手抄本的品质等外证起步,
朋霍费尔在39岁时即因反对希特勒被捕,最终不幸遇难,但他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和挑战性的思想家;作者尼克尔斯以朋霍费尔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他并非一位空洞的理论家,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杰出榜样。朋霍费尔谦卑、英勇的言行活生生地演绎了真正的人生智慧和生命如何源自十架,为这世界。
本书深度厘析启示宗教对哲学的挑战。全书由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属的三章构成。章从四个角度阐述什么是政治哲学,以及何以政治哲学对哲学的自我理解不可或缺。第二、第三两章围绕政治哲人卢梭与施特劳斯的重要著作,为章的理论奠基作出实例解析。第二章细致考察了施特劳斯在其复杂的作品《思索马基雅维利》中的写作艺术,并指出,此书意在揭示哲人马
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研究西方宗教互联网传播的专著。全书以西方基督教与互联网的关系及其影响为研究对象,对梵蒂冈、美国、加拿大、德国及英国等的部分地区的信众网络使用状况进行了调研,就梵蒂冈天主教官网和基督教新教几大主流教派的网站内容进行了近半年的跟踪观察,重点考察了西方基督宗教面对互联网传播的主动应对,描述与概括了西方基督宗
《中国化与大公性双重张力下中国天主教会》一书以中国化与大公性双重张力下的当代中国天主教为论域,全书点面结合,侧重考察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天主教在中国化和大公性双重维度内的自身建构与路径探索。 全书在结构上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编综观篇:1978-2012年中国天主教实体发展与文化主体建设; 第二编田野篇:天主教中国化
本书共分三章,主要内容包括:克服本体一神学:从海德格尔到卡普托、卡普托的事件神学:解构“本体一神”、卡普托的诗学:解构“逻辑学”。具体内容包括:当代西方对“本体一神学”的诊断;当代西方对“本体一神学”的克服;卡普托对“本体一神学”的反思;卡普托对事件哲学的谱系梳理等。
本书重点突出作家创作中的自由与爱的人学主义思想,从知识分子启示录和新宗教意识的角度研究其宗教话语的表达机制,选择重要的文学作品,如早期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后期的所谓“五大思想小说”(即《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来进行实例剖析,同时,也带着问题意识深入考察作家反对环境决定论的宗教本体论缘
本书为圣经文学研究系列丛书,13辑之前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本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圣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对圣经从文学角度进行的纯学术研究,本书跳出了宗教性,不涉及信仰,以纯文学的视角来研究,本辑特设“使徒保罗研究”专栏,意在推动学术界和读书界对于保罗的深度理解和认知。其中首篇论文围绕着保罗的代表作《罗马书》,引介西方经
《马丁·路德年谱》采用中国传统的史学方法,将路德置于宗教改革这一大的历史框架之下,考证路德的生平细节、思想演变以及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书信往来,用逐年逐月逐日记载的年谱形式展现出来,由此全面展示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的发展历程、社会交往及其影响的发生史。本书第一部分是谱前:对15世纪末德意志的社会背景和路德家庭情况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