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黄河好人》再现了王三救援队三十年来守护黄河、守护生命的过程。在包头市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有一位普通的渔民,他叫王金清,小名王三。王三从小在黄河边长大,靠打鱼卖鱼为生,从1997年第一次在黄河边救人开始,迄今已经救人四百多起。2012年,王三在一次救人时偶然被媒体发现,引起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2013年,
书稿为云南日报社一名从业近二十年的文化记者近年来刊发的43篇有关云南文化发展报道的作品集合。内容聚焦“多彩文艺作品尽展民族文化魅力”“文化产业打造创意创新‘云南样本’”“云南影视一路生花”“奏响新时代团结奋进新乐章”“媒体融合新趋势下的云南文化宣传”5个方面,文章大都配有各大文化活动精美图片,约20万字,200幅图。
本选题基于中宣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化记忆和传承——中国的世界遗产记录传播项目”实施成果策划开发的图书选题。包含专家、干部、文化学者、村民等31位与哈尼梯田有关的各方人士的深度访谈,分为“历史篇”“申遗篇”“保护篇”“传承篇”,是首部以第一人称视角多维度记述和思考红河哈尼梯田历史、内涵、价值与得失的图书,内容涉及
本书详细介绍了国产知名母婴护理品牌“青蛙王子”的发展历程,三十年前的青蛙王子只是个十来号人的小作坊,在中国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推动下,凭着一股激情和对商机的敏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实现从“青蛙”向“王子”的华丽转身。书中还从时间视角全面透视其创业者的心路历程,描述他从一位农民成长为国企工人,凭借热忱、专注、创新的精神,
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迁往大后方,其中最著名的即是“西南联大”,而中山大学是其中之一。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最后由代校长许崇清主持迁回粤北坪石。此间,许崇清大力提倡学术研究,聘请了包括哲学家李达、经济学家王亚南、法学家梅龚彬、音乐家马思聪等在内的一批著名学者,推动了学校的
本书是一部记录乡村振兴工程青山垅大坝的长篇报告文学。位于湖南的青山垅水库动工于1966年,1974年春竣工起用,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亚洲第一大土坝,近年来其通过综合提质改造带动周边三县78个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从中南地区小县城兴建水库切入,爬梳历史脉络,从水库兴建时十万建设者投身这场艰难的大会战说起
连云老街又称连云古镇,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云台山北麓山坡,因陇海铁路而生,因连云港港口而兴。近百年来,老街见证了历史变迁,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她如凤凰涅磐般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这里不仅是横贯中国东西的陇海铁路东端起点,也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连云港市的国际性港口所在地。本书生动
本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维,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造福群众、启迪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等六个方面的不同视角,全景式回顾展示新四军的壮阔历程及其丰功伟绩,再现活化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在全民抗战的艰苦岁月中相互依靠、鱼水情深的真情实景,辅以文献集萃等相关材料,进一步佐证民心向背是历史的选择。全书在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一个普通民营企业家——羊建新的成长过程,呈现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全书共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以纪实性的写作方式,从20世纪40年代羊建新出生前家里的状况讲起,串联起一系列大事件。面对种种困难,羊建新自强不息、逆风而行,在事业稳定发展时,他不忘初心,在平凡岁月里认真生活,热爱公益事业,承担
四十年来,作为连云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国家的一隅见证了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跨越。它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引领地方经济腾飞的重任。本书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切入点,分为六个篇章,深度挖掘并生动展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本书摒弃传统园区志书事实罗列式的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