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明末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绘画史研究中,对这一段历史是注意不够的,因此,即使谈到这一段历史,谈到这段历史中的画家,也不能深刻地加以解释,而只能仅止于表面的认识,甚至作出相反的价值判断。徐建融一直比较关注晚
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这一时期所创造的成就,生动地体认了“艺术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师”和“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本书十讲包括:一、徐熙考;二、董源传世画迹的真伪鉴定;三、《益州名画录》考论;四、
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将元明清三代的绘画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认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并把握中国绘画史发展的规律和脉搏。这三代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竭尽他们的才智和生命,创造了绘画史上一个又一个高扬民族精神的丰硕成果,以不完全相同于前代
“艺术与设计学科博士文丛”为山东省高水平学科“高峰”学科建设项目,书稿内容涉及设计学、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三大主要学科。书稿主题思想端正、立足学术前沿、探究艺术学专门课题,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意义和出版价值。“艺术与设计学科博士文丛”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是艺术设计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增进学术积累、提升
本书首先研究了朱德群的艺术思想和绘画风格的形成过程,梳理了对他艺术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诸多因素;然后分别从美术形态学和美学角度总结了他绘画作品中独特的风格特征,并深入剖析了影响其形成的文化根源;最后将他的抽象艺术放到相应的时代背景中,研究了他对“中西融合”现代主义方向的发展、对西方抽象主义绘画的突破、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
“中国常识”经典系列第四种《中国绘画常识》是陈师曾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理念的结晶,全书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并精选中国绘画史上的百余幅代表画作,展现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历代绘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艺术评论集。《现代生活的画家》无疑是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论述现代美学和现代性的一部最为深刻、最富有预见性的著作。它是美术评论,是对同时代一位画家贡斯当丹·居伊的赞美之作,曾引起较大反响。它也是现代艺术理论的奠基石,文中关于现代性观念的生动“预言”影响深远。此外,它更是典型的波德莱尔式散文,通篇灵光乍现,趣味横生。本书
本书整理了叶灵凤先生对百余幅名画的鉴赏随笔。叶灵凤先生是个情趣多样的文人,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画家。他知识渊博,眼光独到,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文章也平易亲切,趣味盎然。现如今,很多人虽然知道一些名画,却往往流于表面、不求甚解。而本书深刻讲述了众多名画的创作背景及意义,揭开罕为人知的被埋没的真相,让读者
绘画不但可以表现画中角色的心理特征,同时还可以抒发画者自己的感情,最令人称奇的是它还有一种特殊的治疗功能(即绘画心理疗法),通过绘画的方式打开心灵,使绘者发现真正的自己。可见,心理元素渗入绘画,为作品带来了不一样的意义!本书正是通过对中外名画的心理解读与分析,让读者更客观的、科学的进行艺术审美,同时也对自己的心理审美喜
把绘画当作艺术品的观念是一项相对晚近的发明。本书主要讲述欧洲绘画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即可携带、经框裱的画作是何时在欧洲兴起,又是如何在近代早期收藏、市场和艺术理论中逐步收获一种明确自主的审美标识,进而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的。作者讨论了“元绘画”的相关理念,揭示了画作中所隐含的丰富观念,在西欧艺术史领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