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贵州客民与地方社会变迁研究》(15BZS119)的结项成果,约30万字。书稿将客民与族群、社会、国家的互动关系置于区域社会整体中加以考察,论述了清代贵州客民土著化进程,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地方社会变迁。揭示了客民在土著化进程中实现了地域认同,而王朝权力在地方社会不断深入,完成了“大一统”的国家秩
《东胡系民族基本史料辨析研究》包括《乌桓基本史料辨析》《两汉三国时期鲜卑基本史料辨析》《慕容鲜卑基本史料辨析》《宇文鲜卑基本史料辨析》《段部鲜卑基本史料辨析》《拓跋鲜卑基本史料辨析》《秃发鲜卑基本史料辨析》《乞伏鲜卑基本史料辨析》《吐谷浑基本史料辨析》《柔然基本史料辨析》《契丹基本史料辨析》《库莫奚基本史料辨析》《室韦
《秃发鲜卑资料辑录》收录范围,整体上上起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秃发树机能雄据河西地区见诸史载,下至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西秦乞伏炽磐袭乐都城,秃发鲜卑所建立的南凉政权灭亡。此后有追述前人前事者,酌情择要收录。详尽收录了纪传体、编年体、典制体史书以及大型类书、地理总志中有关秃发鲜卑的资料。
《乞伏鲜卑资料辑录》收集上起乞伏鲜卑见诸史载,下至刘宋元嘉八年、北魏神?四年(431),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政权灭亡。详尽收录了纪传体、编年体、典制体史书以及大型类书、地理总志中有关乞伏鲜卑的资料。凡各类典籍中有“乞伏”或“乞佛”字样,及虽无“乞伏”字样而其内容为记载乞伏鲜卑事迹者,概予收录。以及典籍中明确为乞伏鲜卑人的
本书是一部关于介绍锡伯族文化的图书。锡伯族是中华民族一员,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沈北新区是典型的锡伯故里,是区县一级全国最大的锡伯族聚居区。多年来,在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怀支持下,高度重视、大力发展锡伯族特色文化,承前启后,持续发力,积极推进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一部分锡
所谓“松漠”,即《辽史》所谓“平地松林”。因唐朝置松漠都督府以羁縻契丹,汉人因以“松漠”代称契丹或辽朝,南宋以后也用以代指女真及金朝。本书收录的17篇文章,正是刘浦江先生在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成果结集。以契丹文字的研读、辽代墓志碑刻研究和人类学方法论的运用为基础,这些文章一方面展示了作者极为扎实的考证功力,另一方面
本选题延续“大家学术文库”系列图书前两辑品种,品种包括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哲学与思想讨论、科学与教育几个领域,是对前两辑选本进行的补充。本辑涵盖20世纪初至中期的知名学术大家的经典著作,所收书目虽曾有出版,但零散不成规模。此次结集是对学术文化典籍的一次梳理,对丰富大众阅读,传承学术经典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
本书是中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变迁的开创性著作。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是秦汉至隋唐八百年间我国北境和西北境的主要民族。其内迁的部分,都与汉族融合,为伟大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无论在中国古代史,还是在中国古代民族史与中华民族史上,中古北方民族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即对秦汉魏晋
民间典故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承载了人们对于生活、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认知和理解,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交流、教育和娱乐的重要载体。本书稿内容涵盖在连城民间传承和流传的各种故事、传说、谚语、俗语等,反映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价值观和民俗风情。民间典故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
本教材以传统村落为视角,融合乡土认知与文化传承的理念,探讨了研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教材对侗族传统村落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共20项内容进行主题探讨、课程设计、教学示范和微课展示,涉及侗族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建筑风貌、社会组织、文化习俗等内容,以期为传统村落地理研学课程的组织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示范。本教材适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