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博物馆作为国内吴文化研究与展示的特色文博机构,馆藏了一批吴地出土的国宝文物,如:新石器时期的“黑衣陶刻符贯耳罐”、春秋时期的“鹦鹉首拱形玉饰”和“楚途盉”、战国时期的“古琴”、西晋时期的“青瓷扁壶”、唐代的“双鸾瑞兽纹铜镜”、元代的“釉里红云龙瓷盖罐”和“朱碧山银槎”、明代的“青花束莲纹盘”等。 本书邀请国内相
本书以鸭绿江上游高句丽墓葬的调查发掘成果为基础,对墓区的墓葬布局、个数、类型、保存状态进行介绍,并对相关出土器物进行科学检测和分析。200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区发现的重要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和调查,发掘多个墓群,发现的墓葬类型丰富,为了解该时期高句丽墓葬形制提供了基础的研究资料。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掘,揭开了先秦时期青铜文明的辉煌篇章。出土的尊盘、鉴缶、九鼎八簋等青铜礼器,以精湛的工艺、复杂的结构、繁复的纹饰,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第二次高峰的杰出代表。本书突破传统学术报告的限制,首创工艺图录形式,对每件器物由整体到局部递进式分析,以视觉化表达为核心,融合高清图像、工艺线图与简明文字,
本书全面系统整理了近代传拓宗师周希丁全形拓拓本及传拓技艺相关图文资料。除国家图书馆及周希丁亲传弟子傅大卣所藏206件全形拓珍品原拓外,《传古摹拓技术研究初稿》《摹拓古器物形绘形底稿》等珍贵手稿原迹为首次出版,揭示了全形拓从定位到成型的独家技法。附录中《石言馆集拓各家所藏吉金图目》《吉金墨拓目》等周希丁历年所拓全形器目录
本书为看懂敦煌系列的一本。历史上的敦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连接东西方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不同的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交流,促成了敦煌的繁荣,造就了魅力四射的敦煌文化。看懂敦煌系列图书共6册,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小读者打开一扇敦煌文化之窗。《敦煌壁画里的器物》讲述在壁画里出现的工具,不仅有古代敦煌人必不可少的日用
法海寺是一座不大而颇具景致的的寺庙,法海寺壁画被认为是中国元、明、清以来现存壁画的巅峰之作,是古代壁画的经典和瑰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壁画作品之一。以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展陈内容的基础,系统阐释法海寺五绝及位列五绝之一的法海寺壁画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填补学术空白。全书结合国内外100多件文物,对法海寺壁画的
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
本书结合了龙泉青瓷的历史、文化、工艺、美学等多方面内容,多角度综合理解和思考,对龙泉青瓷进行较为完整地疏理。并将打破传统教材形式,制作成3D电子虚拟书的形式,读者可以利用信息媒介观看书籍,如同身临其境的在博物馆欣赏青瓷作品,放大缩小、360度无死角、图文并茂的去研读青瓷作品,让教材更立体、现代、多元化。教材在引导学生进
本书对敦煌石窟早期、隋代、唐前期、吐蕃、归义军和西夏等主要时期绘有乐舞图像的洞窟总体进行详细梳理,并选择每个时期乐舞图像具典型特征的洞窟做个案研究,归纳各时期乐舞图像的基本特征
《考古学集刊》创刊于1981年,目前已出版29集,每年出版2集。该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