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石,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学术体系之大宗。但晚近以来,受到受到西方的冲击与国人的蔑弃,加之自身未能建立起适合于时代的新的形态,经学成为已陈之刍狗,长期被否定。由此造成国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在面对时代之挑战时也常常感觉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在此局面下,重建经学思维体系,从学理上改造经学的历
《国学论衡》系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学术集刊,旨在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之平台,通过学术研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理解和诠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世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以理性考量塑造未来中国文化和学术思考。本刊现为采取匿名评审制度的年刊,刊登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札记
《经学研究》(第七辑)专题为:清代经学与学人年谱。第一部分主题文章:陈鸿森《钱塘事迹系年》。第二部分经学史论,涉及阴阳五行、郑玄、魏晋义疏以及康有为等。第三部分古典新诠《大学》、《穆天子传》卷六《周穆王盛姬死事》。本辑域外经义翻译日人西晋一郎《礼记中所见礼的意义》,旧文新刊伍宪子《经学通论》。
《墨香簃丛编》是瑞安学人杨嘉的遗著,共计六种。其中辑录乡邦先贤遗文两种,为《籀庼诗词》《二黄先生诗葺》;自著四种,为《辅行记校注》《瑞安黄氏蔘绥阁旧本书目初编》《曝书随笔》《[车从]鄦楼遗稿》。杨嘉喜辑乡邦先贤遗文,好训诂、金石、目录、校勘之学,然年甫弱冠,即染喉疾而卒。《丛编》篇幅虽小,然可窥其治学。 《惜砚楼丛刊
本书是一部介绍经学和十三经的学术普及读物,初版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本书在结构设置上既重视每一部儒家经书的介绍,又注重经学史的梳理,可谓有纵有横,纵横交错。全书都渗透着浓浓的历史意识,即使是介绍每一部经书,作者仍极重视经书撰述人的身份、经书传授的源流、历代解经的差异及与经书有关的史事,并不是就经说经,而是从更宽广的历史背
《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不分卷,原附于相台岳氏所刊九经三传,后经书部分流传渐少,《沿革例》又自有价值,遂多独立流传。该书有“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等七目,末附“公羊穀梁传”“春秋年表”“春秋名号归一图”三条。《沿革例》考辨经书版本、文字讹误,因所载录版本多已不传,故该书在宋元
《四库全书考证》作为乾隆时期纂修《四库全书》校勘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在历史学、四库学、版本学、校勘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地位和价值。书稿以《四库全书考证》为研究对象,围绕《四库全书考证》的诸种版本、《四库全书考证》纂修机构与办理人员、《四库全书考证》与文渊阁《四库全书》卷末校记之关系、《四库全书考证》与《四库全书荟要》卷末校记
本书系统梳理和阐述西汉经学的形成和发展,辨析经籍与儒学形成的渊源,经学与儒道法等诸子的关系。按历史进程,整理了自西汉初期经学的产生,到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经学思想;昭帝、宣帝时期经学的极盛时期;元、成、哀帝时期经学的发展以及经传、礼乐研究与两汉时期的第一次今古文之争;平帝与王莽时期重经依礼的思想;礼义与
今古学是以汉平帝前确立的正统经籍与不在此列的非正统经籍为基础发展出的两种学派;汉代专指今古文经的今古文用例只意味典籍的版本、史录之别;六朝、隋唐期间,今古学概念由学派差别转化为文本差别,不辨今古文与今古学两种概念间的不同。常州学派庄氏叔侄尚未建构今古文学的观念,刘逢禄开始刻画今文经与古文经的经史之别,宋翔凤则认为今古文
广义的抄本包括稿本和抄本,前者指著作者著作的底本,是书籍的原始状态,最能准确表达著者思想;后者系稿本或刻印本的复写本。在中国古籍中,抄本是一种特殊的版本类型,也是著述保存和流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我国图书主要靠抄本流传;印刷术发明之后,依然有不少图书靠抄本得以存世。 较之刻本,抄本有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