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质朴的语言,简单明了地介绍了作者在临床中的近百个典型经方运用案例,涉及肺系病证、脑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肾系病证、妇科病证、肢体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杂病等。每一个案例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六经辨证、拟方、方药、按语等内容。其中按语部分是本书的亮点和精髓,是体现作者辨证思维过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对读者最具
《本草图经》是北宋官修本草医著,由苏颂于嘉祐三年至嘉祐六年(1058-1061)负责编撰,嘉祐七年(1062)刊行于世。内容20卷,目录1卷。该书将药物根、茎、叶、花、果实之气味、大小、形色,以及虫、鱼、鸟、兽、玉石堪可入药者,逐一作文字解说,并逐件绘图,一药一图或多图,为世界现存最早版刻药物图谱之医籍文献。原书已亡佚
本书深度整合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等核心学科)知识,对实验常识及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辅助仪器设备、实验操作等进行了介绍。对晋药中的柴胡、桃仁、山楂、黄芩、黄芪、连翘的中药材或提取物,以及傅山名方进行了实验设计。本书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为目标,
宜川县北靠延安宝塔区,南接黄龙,毗邻韩城,东隔黄河与山西吉县相望,最高海拔1710米,最低海拔385米,县城海拔839米,平均海拔1074米,气候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本书选取了宜川县常见、临床常用药用植物200种,编撰了《宜川县药用植物图鉴》一书,旨在图文并茂、生动简洁地展现宜川药用植物信息。本书按照药用植
《经方临证法要》是一部精炼解读中医经典《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专著。通过对经方进行科学分类,结合古籍原文与现代解读,深入剖析其病机、功效及临床应用,以期为中医临床工作者及学习者提供一份系统、详尽的参考资料。书中还涵盖使用禁忌与相似方比较,助力读者精准用药,传承经典。本书适合中医药工作者和中医药专业学生阅读使用。
本书是根据御医袁鹤侪收集的验方经整理而成。有其自拟或修改的配方,也有同道的秘方,还有各地送呈上来的秘方,对于上呈的部分药方的功用主治,还加了批语,并标明呈请人的名字。这些验方多散见于其手稿之中,今其曾孙袁立人先生将其收集整理在一起,并按补益、内、外、妇、儿、五官、美颜等分类,总计271首方,合而成册。本书的出版是对宝贵
本丛书主要是对中药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古籍进行文字整理。除了记录原有本草专著的原始文字外,并对其植物、动物或矿物种类进行现代品种认证,根据历史记载及现在使用情况,分项述其性味、功效、古代选方或临床用方、现代研究等内容。每味药配以2-3幅彩图。《本草崇原》由明末清初名医张志聪编撰。《本草崇原》是历史上第一部注释《神农本草经》
本丛书主要是对中药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古籍进行文字整理。除了记录原有本草专著的原始文字外,并对其植物、动物或矿物种类进行现代品种认证,根据历史记载及现在使用情况,分项述其性味、功效、古代选方或临床用方、现代研究等内容。每味药配以2-3幅彩图。《本草正》为药物学著作,共2卷,明代名医张介宾撰于1624年,为《景岳全书》一部分
本书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进行大量整理、补充,并载述李氏发明与学术见解。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本书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本书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
本书专注于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实例,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中药网络药理学概论,介绍中药网络药理学的提出背景、发展过程、研究模式、优势和挑战;第二章为中药网络药理学分析常用工具,介绍中药成分分析技术与工具、中药成分靶点检索工具、疾病靶点和常用特定疾病相关数据库、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