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因为草书完全打破方块字形体的制约,以草法的点画、符号、连属和变化万千的笔墨技法,尽情地通过草书物化形态表达创作者的心灵情感。世间无物非草书,这是其他篆、隶、楷、行诸书体所不具备的特性。在中国书法史上,怀素与张旭齐名,并称“颠张狂素”,两人把中国草书推向了历史性最高峰。有唐1200多年以来,鲜有
作为山东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系列展之一“晚明书风展”汇集文徵明、董其昌、徐渭、邢侗等名家之作,也可看到普通书家们承载的书法文化。“晚明书风展”兼顾名家和普通书家,以62位书家的100余件书法作品来讲述晚明书法史,还原晚明书法文化的整体风貌,呈现其在传统书法文化传承中的坐标点意义。当还原到历史真实中审视这些书迹,我们会发现
古代石刻拓本,既是文献也是艺术品,本图录以苏轼为主角,通过珍贵碑拓展现其生平、家世、交游和书法艺术,同时还有与之相关的两宋重要文人遗存书迹,可以使读者能通过黑白的字迹和斑驳的石纹,跨域时空,感受那个群英辈出的时代,贴近宋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体验最真实的宋韵魅力。本书以“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两宋文人书迹拓本展”
梁启超的书法艺术,初崇唐楷,后攻魏碑及汉代隶书,其取法北碑的书法理念深受康有为影响。梁启超的书法,属于学者类型,但又与一些以行草见长的学者型书家不太一样。因对书法极感兴趣,他先后收藏了大量碑帖,并对其进行了考辨题跋等工作。这些文字后来被以“碑帖跋”的名义收入《饮冰室合集》中。此次整理,即据该本析出,予以标点整理,同时辑
本书包括刘咸炘的《弄翰余沈》和张树侯《书法真诠》两种。刘咸炘及张树侯均为著名学者。清末民国时期政治文化环境的剧烈变动,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刘咸炘在《弄翰余沈》中对传统书学思想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碑学思想的纠偏和反思,故《弄翰余沈》是刘咸炘书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张树侯是清末民初在江淮一带享有盛誉的书法大家,尤其在书法理
本书收录的文章《书理》《模糊·虚无·无限》《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元气·学养·手艺》《清、厚、奇、古》《书法美简述》《书境说》等。
本书是《梦回“二王”》系列的第四部。第一部《梦回“二王”:草书论语》,通篇以草书完成,共有作品165幅,其最大特点在于每个页面的内容有相对完整的独立性;第二部《梦回“二王”:行草先贤经典》遴选自先秦至清代50余位先贤202篇(首)诗文作为创作题材,其特点主要在于对单幅完整作品展开多种形制的塑造。第三部《梦回“二王”:行
2024年是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中心成立十五周年,为庆祝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中心成立十五周年,中心策划在西泠·武林美术馆举办“中国近现代名人名家书法艺术展”等系列活动,该活动也是西泠·武林美术馆开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文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高尚的人格
本书是关于《始平公造像》临习、创作的书法作品集。《始平公造像记》是北魏时期造像的一篇题记,文字是书法艺术的珍品,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书风,以阳刚之美流传于世。作者肖慧对《始平公造像》有多年学习的经验,对其书风具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创作。肖慧的作品,对《始平公造像》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有
本书是根据在台湾《中华书道》发表的相关三篇文章整合而成,为书法艺术理论探索、教学和书法创作提供崭新的视角和方法。本书作者花费十数年的理论探索,依据7项书法专利,揭示《兰亭》之美的奥秘。首次阐释了古代书论中未见的七个书法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基于科学的角度从笔法、结字、章法三个方面证明了《兰亭序》何以为“天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