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是对时代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化解,是价值理想和道德形上学的重建,是儒释道三教融突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造极”。理学是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工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标的。 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哲学概念范畴的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
束景南所*的《朱子大传(性的救赎之路增订版)(精)》全面系统地挖掘搜集到了关于朱熹的上千种史料,考明众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对朱熹的一生及其思想发展历程作了全面深入的新研究,破除历来的误说、错案、悬案、谜案,把朱熹由“神”还原为“人”,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朱熹,从中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
“万物一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主题,包含丰富的哲学意蕴。本书将视角锁定于北宋时期的五位哲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考察他们关注“万物一体”的哲学与哲学史旨趣。在具体取径上,首先回答“万物一体”如何成为一个哲学问题引起“五子”的关注,以此为基点展开他们言说“万物一体”的具体面向,并就不同面向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所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朱熹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和逻辑结构、朱熹之物、心与理——知识的成立与实践之理论关系、朱熹理—气—物的哲学逻辑结构、“天人合一”在思想史上的意义等。
朱熹易学体大思精,将自伏羲画卦到汉唐直至当时的整个易学发展都吐纳于胸中,直指《易》之本然与太极阴阳之妙,掘微发幽,建构起充满理性精神和诠释学意识的易学体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张克宾编*的这本《朱熹易学思想研究》从中国易学发展史之整体视野出发,基于翔实的文献考辨,对朱熹易学思想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朱熹提出
《朱子之路》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立足武夷,详略有度,浓墨记述朱熹在闽北、尤其是在武夷山生活、成长和朱子文化在武夷山孕育、形成、传播、发展的历程,详细、准确地介绍了朱熹在武夷山相关遗迹的历史与现状,填补了不少其他同类作品的的缺失,让读者了解武夷山,了解朱熹及其理学与武夷山的渊源关系,了解武夷山作为朱子文化发祥地在中国古代文
在宋明研究领域,我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南宋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浙东学派”诸家,二是明代王阳明哲学。至南宋乾、淳之际,北宋以来的理学运动已然结出硕果,其大宗确乎非朱熹莫属。朱熹的学术生涯,窃以为重要的事件有二:一是与吕祖谦共编《近思录》,二是撰定《四书集注》。前者虽似不过辑周、张、二程四子语录而予以汇编,实则完成了理学统
《宋明理学》讲了宋明理学历来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各种专题性的研究以及通论性的撰述,甚是繁富。一般来说,学术的研究犹如科学的进步,后人站在前人的肩上,不论材料的考订,还是名理的辨析,当是一代胜过一代。然而,不同学科的研究自有其特殊性,不可一概而论。
本书是武夷学院举办的学术会议的论文合集,张品端为此论文集主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编为“杨时、游酢研究”,中篇为“罗从彦研究”,下篇为“李侗研究”,内容大致涵盖目前道南学派研究的主要领域,体现了朱子学研究的最新成果。